从大众狂欢理论评当今电视相亲节目

2012-01-28 23:13游庆超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巴赫金类节目卫视

游庆超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近段时间以来,相亲类节目在我国各大卫视风起云涌,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分别推出了《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爱情来敲门》、《为爱向前冲》、《百里挑一》等,中国电视节目仿佛一下子进入了相亲时代。特别是江苏卫视2010年初播出的新版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更是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在我国出现了一场大众相亲的“狂欢盛宴”。在大众狂欢的背后,我们还应该进行沉思,需要多角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特点。为此,基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本文深入分析了电视相亲类节目的主要特征。

一、电视相亲节目的无等级性

作为一种生活服务类节目,电视相亲节目贴近普通群众,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相亲节目,当时主要是为了服务社会,它对参与者不设门槛,给广大青年男女提供相知、相识、产生爱情基础的平台,相当于电视婚姻介绍所,也成就了很多美好姻缘,具有服务性和真诚性。进入新世纪,相亲类节目更是降低了门槛,简化了报名手续,如《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对报名者的要求仅仅是单身,携带本人身份证即可报名,参加海选,完全打破了以往人们认为的电视中的人物离普通大众很遥远,甚至只有名人,有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参与的定势。这类节目以平民化、没有门槛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单身人士,特别是在这样一个被舆论认为剩男剩女问题很严重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10天之内的报名人数就达8000多人。《非诚勿扰》更是吸引了包括外国观众,甚至如身患残疾的雷庆瑶也勇敢登上舞台,寻找真爱。在这里,形形色色的人得以在舞台上相聚,他们不再受社会身份的约束。同时,作为一种非官方活动,人们在这里无所畏惧,畅所欲言,亲密接触,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对话的关系。电视相亲节目以其无等级性,具备了大众化、平民化和开放性的特点,提供了大众狂欢的基础和条件。

相亲类节目消除了电视与普通大众之间的隔阂,节目制造者通过提供平台、策划节目,让民间文化发声。使人们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宣泄自己思想的机会并受到了广泛关注。于是,人们的狂欢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正如巴赫金所说:“狂欢节是一种全民性的演出,它打破了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恐惧、敬畏、虔诚和礼节。在狂欢节中,人们尽情的放纵自我,自由自在。狂欢是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宣泄性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很多嘉宾参加诸如《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爱情来敲门》、《百里挑一》等相亲节目,既是自信的体现,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在这种人人都可参与的狂欢化运动中,电视相亲节目促使大量单身男女产生了超越自我、表达自我的欲求。通过参与节目,很多人找到了某种宣泄口,拥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巴赫金的大众狂欢理论认为,在狂欢节这一特定时日,人们都可以不受秩序的约束,完全释放自己。电视相亲节目正是如此,它让选手展示并宣泄心中的欲望,而且放大这种欲望。在《非诚勿扰》中,策划者让一名单身男士挑战24名女嘉宾,看起来似乎富有男权意味,实际上是让女生充分表现自我,只要这位女生没被带走,她就一直拥有展现自我魅力的机会。为了拥有更多展示的机会,让观众记住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嘉宾的话语让许多人为之汗颜。甚至有“拜金女”马诺因此而成为明星。她也坦言,说那些极端言语就是为了彰显、宣泄个性。再如《我们约会吧》,因为选手个性过于鲜明,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质疑相亲节目的真实意图。不仅嘉宾语出惊人,甚至连策划者也直言不讳:就是要找个性鲜明的嘉宾出场。江苏卫视品牌推广部主任刘原说,现在相亲节目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目标群体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没有房子,要不要孩子,跟不跟父母同住,这些私房话就这样展示在观众面前。”

如今,原有的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需要利用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来帮助自己摆脱迷茫。《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种需要,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宣泄的渠道。对于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很多人在思考,想要表达某种观点和诉求,但是苦于没有宣泄的出口,即使说出之后也不被人理解。通过参加这种狂欢化节目,人们正好可以宣泄和暂时规避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压力。

三、电视相亲节目的颠覆性

首先,电视相亲节目颠覆了传统电视节目的特点。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电视节目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以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解、颠覆高雅文化的艺术性,以程式化、平面化、无深度感对抗着高雅文化的个性、独创性,以情感策划的虚假性拆解着高雅文化的情感真实性。作为一种后现代的大众文化,电视相亲节目更是用各种各样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和引人注目的符号来吸引、满足大众感官的刺激。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以绚丽的色彩、戏剧化的情节、逼真的音响效果、华丽的场面、明星化的表演等最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实现了节目收视率和观众消遣娱乐的双赢效果。这类相亲节目可谓精心包装,设计精巧,效果鲜明,而且对嘉宾选择也打破了传统的选择标准,这一切,都颠覆了传统电视节目的特点。

不仅如此,各大卫视兴起的电视相亲节目也颠覆了人们对男女爱情产生过程的看法。在面对面的电视相亲中,爱情成了可以瞬间产生的事物,以往的含蓄委婉和矜持的对爱情的追求过程,在电视相亲节目中都消失了。相亲男女从素不相识,到面对面地探讨一些共同的话题,最后看能否找到有共鸣的点等进行一系列富有程序性地交往,在笔者看来,这种产生爱情的方式只能是“速配”,只是通过这种节目为单身男女创造一个继续交往的意向。节目策划人也说,现在的相亲节目就像是一个人情感婚姻的压缩饼干,节目旨在为那些单身男女创建一个快速交友的平台,邂逅自己的缘分。在对爱情产生过程的多重消解之后,爱情产生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同时,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也是对现实社会价值观娱乐化的颠覆。这类节目对现实问题的反映,符合了观众的心理,让他们找到了某种真实的感觉,因为人们从中看到了不同的、叛逆的价值观,如马诺、刘云超等非主流价值观,正反映了我们当今社会的某些问题。这种反叛意识的积极意义在于挑战传统的一元价值中心,挑战当今社会的霸权话语,挑战某些所谓的权威,这也是后现代文化也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文化研究理论认为,真正的文化是“引导人超越现实的禁锢,向往一个更好的世界。它既是对现实的批判,又是对未来的展望。”《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在颠覆现实社会价值观方面也做出了一个突破性的尝试。非主流价值观的呈现,既是在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暗地颠覆,也是对电视节目标准化流程的低调颠覆。

四、电视相亲节目的大众性

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电视给人们带来娱乐的这种广泛性决定了电视节目必须满足观众的各种口味,满足不同观众的文化、娱乐、消遣需求。《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类节目也是如此,此类节目的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已经把它排除在精英文化之外。此类节目是具有广泛大众性的。按照文化研究理论,大众文化有三个含义:创造出低等级的作品、故意创造出来的用来讨好观众的作品、暂时取代民间文化的作品。电视相亲节目是一种具有大众性的文化现象,它提供人们关注话题和矛盾冲突,是策划者刻意炮制出来的以博取大众欢心的作品,它通过满足人们的审美、审丑需要来取悦观众。相亲类节目使观众经历了从“节目观看者—同台参与者—主要参与者—平民之星”这样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和现在的相亲节目的形式,也是契合这个时代要求的,更具娱乐性,也更具大众性。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电视相亲节目在观众当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甚至获得了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相比肩的收视率,从中足见其具有的大众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尽管对这类相亲节目的批评声和质疑声不断,但众多观众认为它精彩,有吸引力,每期必看,反映了我们社会真实的一面。电视相亲节目尽管美誉度低,但却维持着高收视率,足见其具有广泛的大众性。

对很多电视观众来说,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看这类电视相亲节目主要就是为了娱乐和消遣,从而产生大众参与全民狂欢之中的虚假感觉,然而狂欢之后,我们还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相亲节目打着相亲旗号来拉动收视率,使人们关注的不是此类节目的生活服务功能,而是附着在节目之外的娱乐、炒作功能。社会学家陈宏说:“虽然价值观的碰撞酝酿着多重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宽容度,不过,我们担心的是,这样的狂欢,消解了意义,颠覆了传统,人们沉陷在泥泞中不可自拔,这个时候,价值观的重建,可能成为一件日渐遥远的事情。”这句话对当今的电视相亲节目尤为适用。电视相亲类节目以其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掀起了一股电视相亲的狂欢化运动,但作为一种生活服务类节目,电视相亲节目应该发挥其服务社会大众的作用,而不应该远离其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沿着良性轨道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巴赫金著.巴赫金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建刚著.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陈龙著.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5]隋岩著.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6][美]约翰·菲斯克著,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荷丹]丹尼斯·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巴赫金类节目卫视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