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监狱及其现代隐喻

2012-01-28 22:11:41臧志军
职教通讯 2012年19期
关键词:边沁考勤圆形

臧志军

圆形监狱及其现代隐喻

臧志军

有人向我展示过一所高职院校的一份“原始刷卡记录查询”清单,这是一个高姓女老师2012年2月28日在学校期间的活动记录,记录里包括工号、姓名、性别、部门名称、刷卡时间、刷卡地点等信息。这份记录源自一个手机管理系统,学校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校园各处设置了若干监测点,教师在通过这些监测点时手机信号将会被侦测。这位高老师在下午2点05分到5点01分的近三个小时内被侦测到了16次,可以想见,教师在学校期间的一举一动基本可以被记录下来。

这种被称为“手机考勤”的技术不仅仅被用在教师身上,在一些学校,学生们也被要求加入类似系统。在一所已实施手机考勤的高校,据说学生上课“缺勤率从以前最高时的15%至少下降了一半”,目前的“逃课率已不到5%”。想想也是,如果明知自己时刻都被监控,谁还会逃课呢?

在这样的校园里,尽管学校的管理者不会时时出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但教师和学生却无法回避管理者的存在,他们被迫按照规范的要求行事。这样的学校让我想起一个人,他生活在200年前的英国,名叫边沁。作为一个功利主义思想家,他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全景敞视主义”的理念,并依此设计了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监狱被设计成一个环形建筑,环形建筑被分成一个个单间,也就是囚室。每个囚室只有与隔壁相邻的地方才用墙,而向内和向外的两个立面都用落地玻璃窗代替。向外的窗户当然会有利于采光,那么向内的落地窗有什么用呢?在这座圆形监狱的中间会建造一个望塔,望塔是有墙的,但也安装了一圈窗户,对着外圈的囚室。福柯说这种监狱设计符合“政治解剖学”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哪怕只在中心望塔安排一个监视者,通过逆光作用,他也有可能监视到每个囚犯的一举一动,更为重要的是,不管看守是否正在监视,囚犯都会有种被监视的恐惧而不敢为所欲为。

鲍曼指出边沁所描述的被监管者其实不是囚犯,而是“工厂工人”,所以“圆形监狱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整体进行描述的一种模型”。如果圆形监狱是200年前英国社会的一个隐喻,那么今天的中国是怎样的?今天的教育管理又是怎样的?边沁认为,圆形监狱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监管人位置的中心性”,即“能够看到他人又使他人看不到自己”,边沁还说被监禁人“应当设想他自己正处于监视之下,他应当每时每刻都有理由完全相信这一点,而且无法说服自己相信相反的见解”。很显然,监管人和被监管人之间存在极端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在现代科技的介入之下并未得到消弥,在手机考勤的案例中反而有被放大的趋势。在边沁的圆形监狱中,监管人要想做到不被看到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而在手机考勤中,被监管人要想知道监管人的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鲍曼认为,圆形监狱的设计是“一种通过使权力运作变得更轻便,迅速,有效来改善权力运作的功能机制”,它使“观察中心在整个社会中的散布”。在手机考勤或相类似的超现代技术下,由于权力进一步退居幕后,权力的运作愈发轻便化,权力也就愈发集中而权力的着力点也就愈发离散,被监管者也就愈发原子化,这大概就是实施了手机考勤的学校的现实。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原型的圆形监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当被监禁者们变得小心翼翼之后,他们的活动将具有规律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边沁所认为的圆形监狱的最大好处就出现了——“平静与安宁”。同时,圆形监狱也将给被监禁者带来幸福,因为他们将不再需要选择的空间,他们将不会违背监管人的命令,从而不会产生因违逆而带来的惩戒。细想之下,边沁所说的的“平静与安宁”与我们的管理者常说的“稳定”倒有几分相似。事实上,实施了手机考勤后,学校确实会变得更加稳定,教师们很少会在上班时间离开工作场所,学生们也不会再逃课,学校的管理效率似乎真地提高了。

不过,这一切背后隐藏的危机不可不提。鲍曼说“圆形监狱仅仅关心被监禁者做些什么,而并不介意他们在想些什么”,“没有人会问被监禁者最后是否心甘情愿去做他们将要做的事情——前提是他们的确去做了”。鲍曼的评论对手机考勤所造就的现代版圆形学校也应该是适用的,因为手机考勤只能确定学生是否在教室,而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在学习,手机考勤只是关心被管理者的行为,而不是其思想。由此看来,不夸张地说,以手机考勤的方式所开展的学校管理具有工业化前期企业管理的特质:强调管制,要求服从,注重行为。可今天的学校毕竟不是200年前的工厂,我们也不再以培养生产线上的螺丝钉作为学校工作的目标。在一个接近工业化中期的社会,用工业化前期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显然已不合时宜。

但手机考勤或类似的高技术学校管理方式却大有蓬勃发展之势,究竟是什么为这种管理提供了土壤与机遇?我们会找个机会继续分析。

(作者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目前,职业学校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体系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实施较随意等问题,笔者通过对本地区职业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并查阅有关文献,发现这些问题与一些职业学校存在创业教育认识误区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梳理、辨析这些误区,以期厘清认识,切实提升创业教育实施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一、开展创业教育:学生有没有需要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一些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形势决定了职业学校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他们认为,职业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近年来,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形成鲜明对比,似乎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解决就业问题显得更为迫切。这种观念在实践中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开设创业课程、组织相关活动的要求不能得到贯彻实施。这样的观念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职校生自身对接受创业教育的热情日益高涨。

2011年9月,笔者共向本地区5所职业学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28份,回收228份,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共20份、眼视光专业44份、机电一体化专业19份、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31份、烹饪专业52份、计算机应用专业62份。据统计,228位参加过或者正在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的学生中,没有创业打算的为51人,占22.37%;有创业打算的151人,占66.23%;已经在创业的7人,占3.07%。虽然没有前测数据进行比较,但根据2009年对本辖区三所中等职业学校100位学生(含没有参加创业培训的学生)的抽样调查,学生非常想尝试创业的占18%,先就业、视情况再参与创业的占54%,无所谓、不感兴趣的占28%。两组数据表明:(1)约占70%的人有创业的意愿,大部分学生有提升创业素质的需求,对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有较高的认同。(2)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愿有较强的提升作用。某职校通过选修形式办一个创业教育培训班,一个年级就有400多名学生报名。某职校一名学生在调查问卷上写道:“学校应该多开一些创业课,举办一些创业设计比赛。”另一名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需要增加,创业实践活动也需要改进。”另一所职校的一名学生认为:“我觉得要全员参与,这样才有更多的人去学习,去创业。”说明职校生不仅有创业教育学习的需求,而且关注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与成效。职业教育单一的办学目标、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规格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笔者认为,忽视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认为职业学校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引导作用。不可否认,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关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其实,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与此并不

猜你喜欢
边沁考勤圆形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应用研究
电子制作(2019年12期)2019-07-16 08:45:28
智能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电子制作(2019年9期)2019-05-30 09:42:00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便携式指纹考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史发展的一些启示
人间(2016年32期)2017-02-26 21:08:20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试论古典功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商(2016年12期)2016-05-09 08:40:44
浅论穆勒对边沁功利主义的发展
山东青年(2015年4期)2015-12-09 23: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