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要实事求是

2012-01-28 22:11柴福洪
职教通讯 2012年19期
关键词:技能型矛盾校企

柴福洪

高职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要实事求是

柴福洪

作者按:中国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什么是高职的人才质量?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目前,关于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似乎都有定论,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把高职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就不会高估现实,提出过高要求,必然是针对孩子的现实与需要——“考不上状元,学个手艺养家糊口”就行,目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学好一门手艺,把手艺学到家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要实事求是。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前还有些问题

高职教育在新中国,还是一个新生的高等教育类型。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教育部16号文件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贯彻落实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整体评价,我们不能把示范与骨干高职院校的现状,作为高职教育的普遍现象看待,高估了高职教育的现状。

2006年,教育部(教高字)16号文件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九条主要内容,其中,最有个性特色的几条:人才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能力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师队伍是“双师”结构等。

从实践上看,16号文件发出五年后,落实得并不理想。例如:(1)人才定位的“高素质技能型”,其中的“高素质”没有任何具体行动;“技能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没有完全脱离学科模型,并把技术与能力项目列出来,围绕技能项目开设课程;(2)人才能力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除在“实践能力”培养上有一定进展外,“创造、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基本没有举措;(3)教学方法的“教、学、做”一体,除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中,有些专业得到全面实施外,100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和绝大多数专业没有真正扎实地贯彻实施;(4)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普遍以到企业实习为主,“校中厂”还是个别现象,“厂中校”更是稀罕事;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普遍是与找工作相结合的放任式;(5)教师的“双师结构”,基本上是以双证书、暑期教师社会实践代替,聘请的社会“能工巧匠”只是点缀,不是普遍现象,“80后”本科生和进修研究生才是教师主体,甚至,主体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从高职教育理论上看,还存在许多理论分歧没有定论。例如:(1)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教授关于高职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够用论”与高教文化基础知识必备性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潘懋元教授的学术权威存在,他的“必需”与“够用”说,不仅仅是学者论文的论据,在教学实践上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较好的量化方法;(2)教育部原高教司张尧学司长的“两个系统说”,与姜大源研究员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教学模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张尧学司长已调任中南大学校长,姜大源研究员2009年退休了,但二者关于高职教学的观点仍然在高职教育系统“打架”,而且,与高教工作者的固有观念和潘懋元的“够用论”是联系在一起的;(3)校、企追求目标天然矛盾与“校企合作”法律规范空缺无法解决。高职公益的“校企合作”遇到企业盈利矛盾,使许多高职工作者回想当年职教是部门和企业举办的事实,认为今天的“校企合作”是“历史回归”。普遍认为,没有体制回归、没有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义务的法律规范就没有真正的合作;(4)高职教师全部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即使是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到学校、面对学生或走上讲台,自然以学科体系思考问题的矛盾无法改变。实际上,中国本来就没有建立行动导向的、以职业技能为逻辑中心的知识体系,职业教育的职业知识、技术知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专业教学基本上处于百花齐放与实践上四不象状态;(5)高考200多分进高职院校与“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矛盾无法解决。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人都可能成材,尤其是“世界上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一说,事实上,把高职教师一棍子打入死胡同。关于人的智能理论与教育学研究,以及教育心理学发展滞后,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指导,面对学生,不知道“爱”从何出。更不知道如何把他们一个个地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法是什么;(6)高职院校都是地方院校,财政拨款普遍不足,靠学费支撑比普本教育还要高教学成本矛盾无法解决。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示范、骨干”院校建设,不足高职院校总数的15%,除优质高职院校“锦上添花”外,在财力、师资、实习设施等方面,其他非示范、非骨干院校,只能是望校兴叹,导致示范与引领作用消失。

实践上,我国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成为普遍真实的现象。理论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厘清。既有认识问题、也有理论问题;既有体制、利益矛盾,又有法律规范问题;既有政府财力支持不足,又有职业知识体系没有建立的现实问题。高职教育只靠高层推动或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上、中、下,政、校、企,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把高职学生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看待,从学生实际出发,强化责任,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才有可能逐步改变现状,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附录:

猜你喜欢
技能型矛盾校企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