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2-01-28 15:38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铁块规律物体

王 辉

(新民市实验中学,辽宁 新民 110300)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王 辉

(新民市实验中学,辽宁 新民 110300)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实验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是学生产生观察兴趣极好的、也是最直观的感性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有序、有比较地观察实验现象,帮助学生从试验中认识事物,理解概念,发现规律,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教师若不加指导,学生只能观察到烧瓶口上冒“白气”,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仔细观察以下几点:

(1)100℃左右,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中逐渐变大直到水面时破裂,这就是沸腾。

(2)水沸腾过程中,再加热,水中温度计示数不变。

(3)水沸腾后,液面上部的气体是透明的,“白气”离瓶口有一段距离。

通过以上的指导,使学生通过观察,不但认识到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又观察出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这个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而细致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象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的心里过程。思维能力是智力核心,是由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组成。思维能力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使教学中的思维水平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教学时,应首先演示和列举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例如列举“人提一桶水、推土机推土”等,从一个方面(甲物体对乙物体)说明力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综合,把人、推土机等抽象称为甲物体;把一桶水、土等称为乙物体;把“提”、“推”称为力的作用。接着提出两个问题:①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力,桌子对手施力吗?②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吗?然后演示:将磁铁和铁块放在漂浮水中的两个木块上,先用手拿住磁铁,可看到铁块被吸引靠近磁铁,接着用手拿住铁块,可看到磁铁被铁块吸引到靠近铁块,再让两者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放手,可以看到两者相互靠近。

在演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就抽象出了力的概念,适合初中生的思维。因此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要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学生实际思维水平出发,进行组织物理教学,减少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困难,促进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健康成长。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物理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和物理规律的适应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对同一概念规律的各种表达形式有清楚的认识,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物理概念是进行物理思维和运用物理方法的基础,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的抽象概括。对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其定义、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等基础知识。初中物理重要规律有:光的反射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对于这些定律,着重理解定律内容,定律公式,适用范围,各物理量的关系,各物理量单位,公式的变换。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的能力,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课本中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可以借助物理实验帮助他们理解。如在“电流的磁场”一节中,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做奥斯特实验时,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1)导线上未通电流前导线旁的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2)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3)断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如何转动?(4)改变导线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指向是否改变?然后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磁场与磁体周围的磁场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磁场概念。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会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教会学生研究和科学创造的方法。布鲁纳说,学习即发现,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可采用模拟发现法来展开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和科学创造力。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应让学生深入理解伽利略是如何得到落体定律的,是如何通过落体理想实验否定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并推导出正确观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这种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前辈科学家的创新活动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1)怎样抓住新问题,从而把握科学发展新动态,发展规律。(2)怎样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3)怎样对待矛盾,从矛盾的对立中找到突破口;(4)怎样设计实验,从而取得判决性的实验结果。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开展讨论和争辩

1.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搞“一言堂”

提倡教学互动,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教育学生相信真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允许暂时保留和“想不通”。学生初学物理知识,想做、说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敢想。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不能因为学生想错、说错了受批评,哪怕有些想法幼稚荒诞。教学中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提倡学生积极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有了宽松气氛,思维才能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乐于思考,勇于创新。

2.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的或者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要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思考是做不到的。问题能提在点子上,表明了思考的深度。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能在别人看来不成问题的地方提出新问题,这正是创造的开始。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分析理论与实验的矛盾,多种假说的差异与对立,让学生为寻找对物理事实的统一解释,追求物理理论的普遍性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渴求,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

总之,能力是人类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结合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开拓型、创造型的适应跨世纪需要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铁块规律物体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铁 匠
铁 匠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巧解规律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