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富
(厦门双十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9)
巧设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教学《伴性遗传》为例
蔡明富
(厦门双十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的钥匙。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主、愉快的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伴性遗传;问题情境;有效性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建构主义学习论提出,教学环节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组成。高中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课堂中深入分析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挖掘生物学知识的思维价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生物学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发散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发生在现实的情境或者类似的情境中,在情境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能诱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和良好的学习情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笔者在“伴性遗传”教学中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问学生是否每个人都能学开车,然后给学生观看检测红绿色盲的图片,让学生检测自己是否是红绿色盲患者。这样的新课引入,营造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设置了悬念。”接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会提出许许多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男女出现红绿色盲的概率是否相同”、“色盲的基因是父母中谁遗传给子代的”等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的钥匙。导入新课时设置问题情境,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主、愉快的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物的很多知识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先复习染色体的类型,即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以及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特点,即在雌雄个体上的表现概率相同。根据上述两个旧知识设置问题情境,多数学生能进而提出“如果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则遗传规律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既是对旧知识的总结和提高,又能促使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解决新的问题对象上去。
“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巩固掌握旧知识,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求知欲,并指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能提高学生总结旧知识、发现新问题和比较联系的能力。
生物科学史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资源。课堂上通过科学史的再现,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们研究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还可以感受学术研究的氛围,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了。例如: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中,蕴涵着他善于观察、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认真的态度、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勇于公开自己是红绿色盲患者的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人说:问题往往产生于“好奇心”,对故事中的情境,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中能挖掘许多有趣的、带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如:色盲是遗传物质控制的还是环境影响引起的?为什么男女色盲发病概率不同?色盲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色盲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道尔顿的色盲基因来自他的父亲还是母亲?等等。
科学史是科学研究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也随着科学研究史不断地扩展和变化。通过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境界。
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学习生动有趣,还能体现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例如,运用伴性遗传的规律,指导人类优生、优育,避免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还能应用伴性遗传的规律指导生产实践。如某养鸡场有芦花鸡(ZB)和非芦花鸡(Zb),选择怎样的亲本杂交,得到的后代雏鸡能够根据羽毛的性状判断性别,从而做到在早期进行性别鉴定和选择,使公鸡和母鸡分开饲养。再如:通过爷爷和孙子能否做亲子鉴定的故事,引出思考伴Y遗传的问题。
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生物科学在实践中无处不在,生物科学能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应用生物知识指导生产和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的能力。
展示实物、模型、图片、图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发现与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训练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本节课中观察遗传系谱X、Y同源染色体的示意图,从中能发现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X、Y染色体上都有的基因遗传有什么规律?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再如:在学习了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后,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典型的家族遗传系谱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它的遗传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能达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同时,又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广方面发展。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问题是学习的载体,恰当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适时地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阶梯式的、发散性的、有创造性的问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了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知识的价值。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教学手段,更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问题情境设置的方法、途径很多,我们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1]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蔡明富(1969-),男,福建厦门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