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娜
(沈阳市大东区前进小学,辽宁 沈阳 110045)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力求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通过买卖双方的交易很自然地得出一系列的加减法算式,使生活常识数学化。由于算式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受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学生早晨起床的情境图。这一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密切,因为学生每天都要经历起床、上学和睡觉,只是没有与数学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学时,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家庭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做实际调查,也可向家长了解其上下班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双休日起床、做作业、玩耍、休息等时间记下来,看谁记得准确。这样,拉近了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的时空利用率。
《标准》在“学科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要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师:同学们,校园内的那棵大芒果树伴随着我们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绿荫,而谁会计算出它的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生:树干的横截面是一个近似的圆,但不会计算。师:要计算树干的横截面积,要先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学习计算树干的横截面积。像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力求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提供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在使用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增设一些特殊的数,如电话号码“110”“112”“114”“119”“120”等,让学生了解其名称和功能;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如学号、班级号、鞋号、体重、身高等)及其作用;也可让学生报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并读出来,提醒学生不要随便把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将这些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感受数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后,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样,学生就会亲近数学,真正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从封闭的书本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焕发出数学的活力。我们应当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