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人物、内容:三问“背景”的提出

2012-01-28 13:37吴金凤江苏省扬州市维扬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济南

■ 吴金凤(江苏省扬州市维扬中学)

教师适当介绍文本写作时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消除学生阅读时因时代差异而产生的理解障碍。可见,背景在诸多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不过,在新课改已经向纵深发展的当下,仍然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对此不屑一顾。主要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对背景分析往往是死搬教参,是机械性的,忽略了背景的多样性和具体化。为廓清认识,很有必要对文本背景的相关内容进行一番研究。

一、把握介绍背景的时间

曾经观摩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肖家芸老师执教戴望舒的名篇《雨巷》,教学第一环节是“听读”:初听,感知诗的基调;再听,整理初步感知。第二环节是“交流”:通晓基本意象。经过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教师提问:“‘我’在这样的雨巷中举止情态怎样?”学生回答:“徘徊不离去。”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何徘徊不离去?”学生认为原因是“我”要等丁香一样的姑娘。教师趁机点拨:“这么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了?请大家研习诗的背景材料,我们一起来推断。”下面是第三环节“研读”。屏幕首先显示作者和背景材料,教师读给学生听:“戴望舒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时期,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遭到拘捕,经保释后又遭通缉,先后避居于杭州与松江。《雨巷》作于大革命失败之际,当时的现实是,革命者被害,进步者受屈,满街狼犬,一片黑暗。《雨巷》之后,戴望舒连续写了《断指》《我的回忆》,纪念在大革命中英勇献身的志士。1941年,戴望舒被日寇下狱,写下了民族正气篇《狱中题壁》。”由于教师适时地介绍了背景,接下来学生分组研讨,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本诗意象寄托的大体情感学生就能较为轻松地准确把握了。

许多语文教师习惯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介绍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这是一种常见的教法,作为常识性知识,在前在后对文本的理解影响不大。对诸如诗词、散文、小说等文体就不一样了,它关系着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选择什么时间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像诗词、散文、小说这些文体就不必一定在刚刚上课后介绍,我们完全可以先从文本分析出发,通过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逐渐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再带着学生探究这种思想情感产生的原因,自然而然就联系到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这时的介绍就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和渴望知识的提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课例《雨巷》选择这个时机介绍背景,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知识层面来说,也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二、确定由谁介绍背景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写作背景一直是老师介绍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及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介绍背景时教师不一定需要包揽。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介绍背景的任务完全可以交给学生。此外,学生接触到的许多作家,在以往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已经对一些作家有所接触和了解,由他们介绍就能避免知识传授重复、浪费时间的现象。

比如初一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需要适当补充背景材料。小学时学生通过学习,对老舍为人、为文已有基本印象。再学本文,让学生查找资料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有学生说《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也是一篇历久弥新的传统美文。也有学生说,其实,济南的冬天那样美,主要在于老舍先生把济南当做他的第二故乡,对她充满热爱,他不仅写了让人如痴如醉的《济南的冬天》,还写了同样令人爱不释手的美文《济南的秋天》,他在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学生关于背景的回答虽然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济南的爱令老舍文思泉涌,美文由此而生,情美景才会更美。学生有了发现美的眼睛,还愁不会赏析美景吗?

三、设计背景介绍的内容

一些地区的中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这是从知识角度而言的;从理解文本出发,这些要求还不够,作家的个人成长史中也包含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那么,应该介绍些什么内容呢?依据文本的实际和作家的生平而定,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神州大地重又焕发生机。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学生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从背景材料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还应关注这样的材料: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姐姐焦虑悲痛,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又会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要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这样给学生点拨背景,不管是针对文本还是基于“三维目标”的达成,都无疑有着绝佳的好处。学生一定会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般的感受。

因此,诸如作者在创作时期的思想状况、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同文本所写人或事相关的人或事,这些情况还是很有必要讲的。介绍背景仍然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与文本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是紧密结合的。愿这种教学艺术能让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戴望舒雨巷济南
戴望舒《雨巷》(节选)
在天晴了的时候
秋天的梦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论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感伤之美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