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培养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由文言文《狼》一课教学引发的思考

2012-01-28 13:37:11吕莉芳湖南省永州市第八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语感文言文课文

■ 吕莉芳(湖南省永州市第八中学)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最直接的反映和再现,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很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正如搞音乐的要有良好的乐感,搞摄影的要有敏锐的光感,学习语文同样也应具备较好的语感,这样学习起来才能轻松自如,反应灵敏,否则便会如沙地行船,异常艰难,且难出成绩。因此,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言文对于刚升入初中的新生来说是新接触到的知识,对此他们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要想学好文言文,培养学生较高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我们首先就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语感。从某种角度来讲,培养语感便是为学好文言文营造良好氛围,有了一个好的氛围,学习起来才能更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既然培养语感这么重要,那么具体实施应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具体落实:

一、注重诵读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自古以来,诵读便是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千百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就必须要反复诵读,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

诵读可以分为非理解性诵读与理解性诵读。非理解性诵读即课文讲解之前的诵读。不明白意思,通过诵读,可以初步理顺语音,感知课文韵味,揣测课文内容,为后面文意的讲解打好基础。课文讲解完,文句疏通之后,便转为理解性诵读。这时可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口、心齐上阵,多角度进一步感知课文,熟悉语文。多次感受,印象反复加强,便为语感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自然就会在脑海里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

因此,强化诵读环节,不但能促进学生逐步积累规范化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更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和基本规律。

二、传授知识

语感是小船,知识是海洋。小船虽能在海洋上自由飘荡,但还是需要大海将它托起,知识便是语感驰骋的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作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

文言文语法规范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在讲授文言文的过程中就必须时时注意传授文言文有关的语言知识。前面讲到的诵读,那仅仅是以感性的角度去认知文言文,而语感的培养必须有坚实的依托,不能总是模糊的感觉,飘忽的印象。真正要将这个感知上升到理性高度,就应该通过多次学习,带领学生不断地发现、总结规范化的语言知识。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要求不高,只要求弄清文意,朗读成诵。但这并不是说初中生就可以对文言知识概不过问。要想培养较强语感,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营造良好氛围,从这时起,就应该对课文中常见的、有特点的语言、词汇、句式等进行感知、讲解、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一篇文章四五个常用字词,二三个特殊句式,日积月累,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积累大量文言文语言知识,进而形成整体认知,发现规律,为语感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三、指导学法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只能是其中的九牛一毛。如果只知传授知识,学生学到的将会太少太少,而遗漏的将会很多很多,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这点讲,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埃德尔·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请别人开门,开一次是一次,自己配制一片钥匙,随时都可以开启文言文这一祖国文化宝库的大门。所以,学习学法是学习的根本,指导学法更是教育的根本。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今后接受新知识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地在爱读、乐读的氛围中培养语感。

在指导学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讲练结合:讲,即传授技巧;练,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理论付诸实践,不但不会导致空对空,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修改,更有利于学法改良,有利于创造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并使之在脑海里生根,形成学习能力。

我教《狼》一文,便注意到了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讲解课文之前,我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有关方法。如“反复诵读”“参看注释,分析文字”“看图示、课件”“通过上下文揣测文义”“与老师、同学讨论”等。并注重在教学中落实。文言文文句的疏通便由同学们尝试着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去解决,最后还有不懂的采取最后一种方法,“与老师、同学讨论”。学习完一段后,学生们交流学习方法的运用,说出老师所指导的学习方法自己是如何运用的,有何发展。然后进一步,由易到难,继续让学生运用新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文言文。文章的学习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学习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印象不断加强,最后在学生们身上生根,成为一种习惯,或者一种本能。以后再接触文言文便会很自然地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直接学习,轻松简单,培养语感,形成能力。

四、开展活动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能够较好应付社会生活的素质,它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它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必须为生活服务。所以语文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知行统一,才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同样也不例外。

我在教《狼》一文时,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言文故事用白话文改编,然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中,不但听的学生感兴趣,讲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另外,还可以安排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在仔细揣摩角色的动作、神态、心理的过程中领略文章的妙处,加深对文章的认识。这些活动的开展就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离自己并不遥远。同样有着紧密关系,并能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讲故事和表演能力,在准备过程中加强语感。

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活动,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这样既可巩固已有的知识,同时还能在活动中体会到隐含于语言表象之后的深层含意,理解更深刻、多次运用,反复加深印象,也就为语感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具体落实的主要途径,同时我们在开始实施之前还必须先注意两个问题:

1.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求弄懂文意,重在朗读。也就是把重点放在培养语感、增强感性认识上,文言文字词句只做粗略了解,不要求详细、系统、精深。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相应降低要求,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期间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一开始就面面俱到,将文言文教学沉迷于大量字词句的零碎讲解和分析,势必就会让学生一接触文言文便感觉到文言文难学,且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培养语感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在文言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应该重视整体感知,让学生有整体印象。注重朗读,文意只要大致理解,字词句要有轻重取舍,不能要求面面俱到,过分强调。每篇文章掌握重点的几个字词句,积累多了就很可观,想一口吃出个胖子来,那只能是异想天开。

2.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文亦如此。首先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突出其趣味性。要注意语言的整体感知,让学生欣赏完美的艺术珍品而不是人为分割的碎片。同时,通过降低难度、降低要求,多出花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文言文学习并不枯燥,从而乐学、爱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种积极情绪下的学习,才更有利于对语感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语感文言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