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铺设课堂对话绿色通道

2012-01-28 13:37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漫话课文文本

■ 余 云(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理念的引入,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课堂是热闹起来了,但课堂效率低下去了。

课堂对话颠覆了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却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群言堂。如何让课堂对话走出“漫话”的误区?笔者以为,唯有接通“教师”这一“宽带”,让“教师”这一平等中的首席者准时到位,方能让对话教学高效运行。

一、精心铺设,创设情境

刘庆昌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指出:对话情境是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创设一个理想的对话情境,教学对话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只有建立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对话氛围,把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关联起来,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这样的对话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内在欲望,从而说出自己与文本对话的真实感受,避免学生为迎合老师而进行的“假对话”“空对话”。

有位教师讲授《社戏》这篇课文,面对学生异口同声地表示不喜欢这篇课文时,他先让学生说说不喜欢的理由。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文章里写的农村生活跟我们隔得太远,不熟悉,感到没意思;有的说文中写看戏的过程,尤其是对老旦演唱的记叙,啰唆乏味……这时,教师便从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出发,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引导学生:“大家不喜欢这篇课文,并不等于它真的不好,也许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信,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只做一件事——到课文中找快乐。”于是,学生纷纷进入了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找出了“探寻平桥村”的快乐、“乡村人情”的快乐、“套知了”和“游泳”等活动的快乐。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由不喜欢到开始走进文本,主动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耐心等待,静候时机

这里的等待时机是指教师要在学生潜心体会文本、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对话。没有学生的潜心体会,其他任何形式的对话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因此,学生只有熟读课文(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悟出其中某些东西,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才能和同学、老师“对话”,才能实现有根基的表达,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漫话”。

有一位专家曾做过调查,目前学生在一堂课上用于读书的时间平均仅为5-6分钟。学生往往来不及感悟,教师就让他们交流思想。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范进中举》一课时,花了大约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略读一遍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范进是个怎样的人?”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他很搞笑。”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他是被别人取笑的对象。”这时教师又问:“除了好笑外,你们没有别的认识了吗?”学生一片茫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学生只是粗略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教师就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没有深入阅读,学生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就缺乏丰富的感悟,硬要“对话”,学生也只能是说得肤浅、生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异化为“逼供”。如果学生对文本读得多、想得深,自然感悟就丰富。学生对文本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方能与文本进行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与教师、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对话中超越,在对话中成长。

三、潜心挖掘,把握契机

课堂对话教学的过程是旧经验的提升和新经验的建立相统一的过程,对话不能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情感体验基础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当学生无法通过阅读文本达到反观自我、产生审美愉悦之目的时,教师就需要作适当的提示、提问、示范等,在对话中与学生交换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并求得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对话中时时留心,把握对话契机,营造对话的氛围,避免对话成为流于形式、流于平庸的“漫话”。

上文那位教《社戏》的老师在引导孩子找出文中的“快乐”之后,抓住契机,有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有同学认为‘看老旦唱戏’这部分无乐可言,的确,戏是枯燥的,可作者笔下的孩子有趣吗?其心理写得是否真实?像不像你们?”这样,师生的对话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形象、人物心理及写作意图的理解。由“不乐”引导学生“快乐”,最后学生学得其乐融融,在一波三折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对话教学中,教师在教育中享有自由的同时,必须要为学生确立观点和指明方向,教师应该成为批判性的导师和学生灵魂的向导”,因此,当学生受到学识、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不着边际的漫话闲聊时,教师有责任从文本中发掘最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的因素,并用这些体验来关照文本,再用文本升华的体验来获得思想启迪,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导航。

总之,我们不能以削弱教师的主体性为代价来换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教师也不能被学生随意地“牵着鼻子走”。相反,要以教师自觉的主体性来提升学生自发的主体性,使二者相得益彰,保证对话教学接通“宽带”,高效运行。

参考资料: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漫话课文文本
漫话“虎词”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漫话“秤”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