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课本爱情题材课文教学漫谈

2012-01-28 13:37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爱情观爱情教学

■ 孙 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高尚丰富的情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的科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具体表现为作为主体的学生对客观对象——教材的感受体验。爱情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图景,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高尔基所说:“它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获得丰富、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因为作品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我们可从“历史”和“地域”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

“历史”角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爱情这根标尺,去追踪时代发展的历史轨迹。例如:《长亭送别》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悲喜剧,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的残酷迫害;《祝福》中祥林嫂的两次不幸婚姻,反映了以封建政权为基础的夫权、族权、神权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亡人逸事》写的虽是媒妁促成的婚姻,但是夫妻通过相处,进而相知相爱,情深意笃,抒发的是无限的思念和爱恋之情。

“地域”就是引导学生透过爱情窗口去查看不同国度、不同区域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剖析爱情中所表现的特定的阶级关系和形形色色的婚姻爱情观。《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一对相互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竟花费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别里科夫令人啼笑皆非的婚事,深刻揭示了沙皇专制统治下俄罗斯人的心理特征和民族劣根性。

男女爱慕之情本来是一种十分美好的感情,但许多教师对爱情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欲言又止,生怕误导学生。那么,是让病态的、丑恶的东西占据孩子们的视野,还是让健康、美好的文苑精品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青年为了要看虎狼,赤手空拳地跑到深山里去固然是呆子,但因为虎狼可怕,连用铁栅围起来了的动物园里也不敢去,却也不能不说是一位可笑的愚人。”因此,在当今“开放”的时代,实行“禁欲主义”的封闭式教学,只会给社会不良现象的侵入提供可乘之机,误人子弟。文学的教育作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的行动,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帮助人们认识美丑善恶,辨别是非曲直。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丑善恶,辨别是非曲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又该如何去落实呢?

首先,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

例如在教学欧阳修的《蝶恋花》时,学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闺怨词,甚至认为欧阳修因政治失意而自避于家门。所以,怎样让学生懂得这首词中的爱情观念就难上加难了。我在教学设计中刻意安排了两个问题来切入:1.结合书中注释谈谈你对“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的理解。2.下阕谈到“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何深意?

学生在结合注释并讨论后,自然会意识到本词的主人公并不是欧阳修,而是个女子,一个遭丈夫抛弃的怨妇形象,她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乐的地方凝神远望。由“章台路”我们得知,这时的丈夫正游荡于歌楼妓馆。而“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说明妻子却在无尽的盼望和期待中,深锁闺中而红颜逝去。词人借一个怨妇的自述谴责了男子喜新厌旧、始爱终弃的丑恶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就不配谈爱情,因为真挚的爱情是需要双方的精心呵护和倾力投入的。

其次,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更要培养他们识别假恶丑的洞察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由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有高低强弱的差异,有家庭、文化、道德的差异,所以对美丑的判断能力不尽相同。我国晋代著名哲学家葛洪在谈到鉴赏文学作品时说:“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以常情览巨异,以褊量测无涯,以至粗求至精,以甚浅揣其深。”那就会美丑不辨,对优秀作品“毁之以恶”。学生作为社会初级阶段的人,在对真善美的确立和假恶丑的识别上有一定的困难,对正确的爱情观就更盲目与无知了。那么,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就责无旁贷了。

在具体教学中,我做了认真的研究。讲授《无题》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全诗并设问:“首句相见为何难,别为何也难?”学生自然会回答:“难见面说明有困难,有阻碍,离别难说明感情真挚、深刻。”然后我迅速追问:“有什么困难阻碍呢?”学生在讨论中必然谈到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二者对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扼杀。在“别亦难”的爱情受到扼杀时,诗人疾声唱出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李商隐与心爱的姑娘的爱情波折,以及双方情感的坚定与执著。既然前面已然说到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礼教的束缚,那么“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句学生就更好理解了。

再次,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爱情之美不仅仅在那短暂的两情相悦之时,更重要的是两情的长久与永恒。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经常面对社会上“网络婚姻”“闪婚”“快餐式婚姻”等新兴爱情观念的思想冲击,耳濡目染,短命、快速、多向似乎成了爱情的主要特征。在此严峻的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授业解惑至关重要,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讲授苏轼的《江城子》时,我特别设计了两个问题:中国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很普遍,而妻子死后丈夫续弦就更正常不过了,那么苏轼在妻子去世十年之后是如何对待亡妻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在诵读此词时,必然被上阕所述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深深触动:十年了,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两茫茫”体现的不只是词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可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细节的处理是词人特别着力的地方,学生也很容易找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进一步表现苏轼对亡妻的思念。这份思念随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久愈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爱情并不是一场短暂的相识相知,而是永恒不变的,是经得起时间和世事考验的。

青少年鉴赏力差、模仿性强,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是我们进行爱情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进入”作品中去,深刻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内涵;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走出”作品,冷静地思考分析,在优秀爱情作品的感情熏陶下,成为一个情操美好、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河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爱情观爱情教学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