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古诗词的章法美

2012-01-28 13:37:11谈胜轶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章法主旨

■ 谈胜轶(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

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的命制,有一个显著特征:命题人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整体把握诗词作品的审美能力了。就作品形式而言,要求考生能较好地体悟作者的运思技巧,赏析其章法美。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章法美呢?笔者拟就此做一粗略探讨。

诗歌章法是作者灵动丰赡之情感流动的外在表现,章法结构的特点常能彰显作者构思谋篇的审美情趣。因诗人性情各异、禀赋万殊,其情思之表现方式可谓异彩纷呈、各臻其妙,诗歌作品也便具有了矫变多姿的章法美。但这些矫变多姿的形式美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譬如,近体诗中的绝句、律诗大多遵循起承转合的谋篇规律。“起”要起得突兀奇警,“承”要承得紧凑自然,“转”要转得别开生面,“合”要合得主旨醒豁。至于词,其上下片也有如何开篇、如何领起、如何承转、如何“藕断丝连”等讲究。赏析诗词作品的章法美,就是要求考生理清作者的运思路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必须了然于心,并且还要思考如此经营、安排的种种妙处。

一、近体诗的章法

命题人常会关注作品的起承转合规律,有时还直接要求考生理清诗歌的构思脉络,即把握诗歌的意脉。如2011年江苏卷第9题第(3)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这是一首写法比较独特的怀友诗。一代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的友谊主要是依靠诗歌缔结的,而诗歌又最能反映诗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个性,即所谓的“诗如其人”,因此,杜甫以“诗”为纽带来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本诗章法上的特点是,以赞“诗”起承,再转入两地相思(非关男女),最后又以渴盼论诗(诗中的“论文”)结尾,全篇以“诗”起,以“诗”合,章法极为绵密。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比较典型的。首联“起”,赞美李白的诗歌无与伦比、思致卓尔不群、飘然洒脱。颔联“承”,紧承首联的思路,评价李白诗歌的风格清新、俊逸,有如庾信、鲍照。颈联“转”,由一、二联的议论转入对双方所居之地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将思念之情融入景物之中,且一虚一实,悬想揣度,情感更加深挚。尾联“合”,又是以悬想之情形写二人何时可以把酒论诗,切磋诗艺。因忆其人而赞其诗,因赞其诗而忆其人,又因忆其人而渴望论诗。这便是全诗的思路,此皆由真情演绎而出,又显得章法紧凑、自然。

起承转合只不过是诗歌布局谋篇的一种基本的章法规律,并非所有的诗歌都会严格按照这四个步骤去写,其中还有许多变式,教师应注意指导考生在赏析章法美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胶柱鼓瑟、生搬硬套。

二、词的章法

命题人多关注作品的开篇技巧、上下片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内部层次的划分,还有“领字”“领句”(领起下文内容的字、句)的作用等。如2011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本词的“开篇”是指“今古河山无定据”这句。要分析其特点,首先就得着眼全篇,从词作的结构入手,看看有何作用;其次还要分析它与全词的主旨、情感有何关系;最后回到诗句本身,探讨其表达方式有何独特之处。

本题的答案太过简单和抽象,这样的表述几乎可以套用到其他类似的作品赏析中去;最好是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具体的赏析。“总领全词,点明主旨”可以说成:总领全词,点明了历史兴亡无据、世事无常的主旨。“奠定感情基调”可以说成:奠定了全词苍凉、悲壮、感伤的感情基调。纳兰性德的许多边塞词都隐含有极为微妙的家世之叹,故而,其边塞之作中的伤感就显得特别隐微、深沉。中学生对此虽不易理解,但依据词作中的“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等句子还是可以初步感知其情感基调的。

词作之开篇首句,一般要能够振起全篇,有定调明旨之功效。作这类鉴赏作品章法的高考试题,考生须有整体意识,将作为形式的章法特点与作为内容的情感主旨联系起来分析,因为在文学作品中,一切的形式都是内容的形式,断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只作机械理解。

绝大多数的词是分片的,最常见的形式是一首词分作两片,叫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片的毕竟是少数。上片的末句要求做到“似合而又似起”,下片的起句要“似承而又似转”,即“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词源》)。这里的“过片”指下片的开头句。

如何赏析词的上下片之间表现出的章法美呢?我们不妨以周邦彦的《苏幕遮》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其词曰: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过片“故乡遥……久作长安旅”四句是承上片“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直接抒写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实际上,词人的思乡之情,早已蕴涵在“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所描绘的图画之中,写到此处,实现了情感由“隐”而“显”的转换,然后,词人又换一副笔墨,逗出“五月渔郎”三句所描绘的故乡归梦图,思乡之情又“隐”在幻梦之中而更见深挚了。由此可见,过片“故乡遥”几句,的确做到了“似承而又似转”,在本词的章法结构和情感抒写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解词作内部的逻辑层次也是就章法特点命题的一个知识点,这类试题往往会与词作思想情感的变化轨迹相关联,如2009年江苏卷第9题第(3)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要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轨迹,首先就得理清此词的思路层次,赏析其章法之美。上片起首三句由“遥望”领起,是第一层,写登楼远眺之荒凉景象;“望”触发了“想”,“想当年”属“领句”,领起“花遮柳护……蓬壶殿里笙歌作”四句,是第二层,回忆昔日汴京宫中歌舞升平之盛况;“到而今”又领起“铁骑”二句,折回现实,是第三层,写今日汴京战乱频仍,金兵铁蹄踏遍中原的衰败之景。这样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昔盛今衰之慨蕴涵其中。下片“兵安在?……千村寥落”六句为一层,呈现的是一幅兵死民亡、万户萧疏的悲伤图画。其中,两个设问下得尤为沉痛。联系上片对宫中歌舞升平的描写来看,表达了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深惋痛心,当然,更有对入侵者的愤恨之情。后五句为另一层。“何日”二句系词人想象的情景,盼望有朝一日能一举歼敌,收复失地;“却归来”三句仍是词人美好的想望,他企盼能功成身退,这里仿佛有了一缕闲适的情调,富于浪漫色彩。情感一路迤逦变化而来,极尽曲折之妙。

诗词章法之妙,常能见出作者构思、立意之巧,高考古诗词鉴赏对章法的考查,一般会与对诗词的主旨、思想情感的理解联系在一起,试题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章法主旨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主旨演讲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26
起承转合+思想性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32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5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7
平淡真实显主旨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