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珺(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越来越为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并努力付诸行动。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能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乃至追求课堂的高效,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纵观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并没有多少教师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脱颖而出,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名师、大家。原因是什么呢?冷静地审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不难发现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变了味道、失却了本真。
当前,教师为模式而模式,将教学模式与学科特点、教学实际相脱离等诸多现象屡见不鲜,违背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本真意义。
1.只会“照搬”不善“变通”。教学模式本应是转变教学思想、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方式,也是一种过程。这一手段、方式实施的直接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追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想,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教育管理者却将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为一种任务加在教师身上,并量化考核,与奖惩挂钩,这样就导致了部分教师缺乏课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缺少基于教学实际的全面了解和深度思考,为任务而构建,穷于应付,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就不能符合具体的校情、班情、学情,就会变成“通式”而缺少变通,最终导致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脱节。
2.只知“求同”不知“求异”。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立足于自己的教学情智、学生现状及对教材的理解,联系教育理论,根植课堂教学实践,对照自身平时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总结、提炼,以期达到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的一种方式。认真审视我们的教学模式,情况却不尽然,模式不是源于对自身丰富教学实践和师生生活的研究,而是从“模式”到“模式”、从“网络”到“模式”的“复制”与“粘贴”,即使不是“复制”与“粘贴”而来,也不过是新课程各类五花八门、花样繁多的罗列与堆砌。对充满个性的教学实际缺乏潜心的研究、细致入微的揣摩,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个性风格和色彩。模式游离于自身教学实践之外,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怎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怎能提升教学的质量?
3.只有“他人”没有“自我”。一些教师认为,教学模式是集体的行为,不愿独立思考。在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充斥着别人的思想成果,鲜有自我的影子。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富有鲜活的个性。我们既要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成果,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洋溢个性的光芒。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风格的教师,其教学模式也一定有其特别之处。如果千人一面,既不符合教学的特点,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4.只会“拿来”缺少“融入”。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架构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双向拓展的桥梁,是“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等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模式构建的直接目的应是不断纠正和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学模式看起来很“前沿”,既有“高深”的理论支撑,又有新潮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完全“拿来”,而没有融入个人对教学问题、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实践智慧,因而对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毫无意义。再者,有些教师即使从教学中得来经验,但由于视野狭窄、理论水平不高,教学模式也只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难以指导教学行为的改进。
1.对教学模式构建的认识错位。一些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教学模式构建的错误认识,是导致教学模式构建失真的主要原因。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手段,是转变教学行为、落实“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学理念的有效方式。对教学模式本质含义的曲解,会导致教师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偏离正确的轨道,如教学模式游离于教学实践,把教学模式自觉性行为变为任务性行为,不顾实际地机械运用等。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教学模式构建的本质意义,失去了构建模式的功能性作用。
2.功利化思想作祟。教学模式应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进而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用教学模式改善教师专业生活,使教师的教学在规范的基础上出新出彩。然而,有些教育管理者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应付上级检查,展示本单位教师在新课改中取得的成果,往往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科的特点、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至于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更是少有问津。
3.教育理论素养欠缺。现实中,多数教师认为教育理念高深莫测,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自己没能力、没时间学习与研究,因而也就敬而远之。一些教师持有教育理论“无用论”的观点。教师在处理教育事件、审视教学行为时,关注结果,轻视过程,研讨止于事件、行为的表面现象,往往凭借直觉、既有经验和习惯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反应,根本不想自找“麻烦”,去对事件、行为背后的来龙去脉作进一步探究,教育理论也就显得“多此一举”。
1.对教学模式构建进行重新认识。行动源于认识。从管理者至普通教师都要对目前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实施了模式的课堂)进行理性地审视,摒弃功利化思想,克服浮躁心态,剖析我们现实中的做法,加深对教学模式构建作用及意义的正确理解,在头脑中对教学模式构建作用及意义形成科学的认识。同时,管理者要坚持务实的原则,以科学、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挖掘根植于本校又有着一定借鉴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长期获得心理、行为上的动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理出今后对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管理与评价的清晰思路,匡正违背教学模式构建本真意义的行为,这是让课堂教学模式回归本真的思想基础。
2.诉求教育理论的观照。教育理论既源于教学实践,又超越教育实践,具有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和深刻性。教师在以教育理论作观照比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自觉地剖析、矫正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水平,不断调整、补充、完善,形成更为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久而久之,教师就逐步成为教学模式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教育理论根植于教师最丰富、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教学实践,因而我们不要把教育理论看得那么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应自觉、主动地接受、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进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3.寻求专家引领、同伴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学习他人优点、勇于接受他人批评、心胸豁达的人,他的课堂永远是开放的。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谦虚的心态向专家、同行开放自己的课堂。一方面聆听专家的指导,走进同行的课堂,学习别人的长处,寻找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改进;另一方面,请专家、名师、同行走进自己的课堂,让他们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把脉问珍,从他们的点评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不足和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何解决,以此不断地创新自我、提升自我。除了向专家、同行学习外,还要关注外面的世界,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听课评课等活动,这是开阔视野、触发灵感、防止坐井观天的有效途径。
4.根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对象是师生,其服务的指向则是学生,模式的真正落实则无疑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不是他人的教学实践。离开自己的教学实践谈模式的构建和运用,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一些教师的模式看似花样繁多,实则内容空泛,“摆设”的成分居多,其原因就是没有以扎实的心态去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
因此,我们要静下心来回归自己的课堂,潜下心来研究课堂中的问题,诸如人文的、教育的、学科的、技能的等方面。唯有如此,模式才具体真实,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实践才会不断地有所突破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让教师讨巧便捷,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下“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是为了“教人”而“教书”,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因而,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模式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习行为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模式的构建是否成功、有效,不断完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