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凤翔(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新课改实行以来,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课堂面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语文课常常上成班会课、表演课、综合课、多媒体课,迷失了本身。课堂上,师生互动热闹非凡,但学生的积累单薄、语言贫乏,分析问题缺少逻辑性,写作能力与日俱下。
对此,于漪、钱梦龙、陈钟梁等“那一代”名师大声疾呼语文教学应该摒弃浮躁,正本清源,回归本质。“这一代”教师自己也对自身进行了反思,比如袁卫星评价说:“他们的缺憾是有阅读,但缺少系统梳理;有实践,但缺少踏实持久;有创造,但缺少理论构建;有激情,但缺少淡泊宁静;有合作,但缺少整合能力;有向度,但缺少文化自觉。”时至今天,语文教师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对语文教学进行理性思考,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真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提出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科是培养语文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语文学习的任务是接受汉语的听、说、读、写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一种熟练运用汉语的感悟——语感,并借此获得听、说、读、写的技能,奠定人的发展基础。
关于什么是“语文素养”,笔者比较认同王松泉的主张:“语文素养,是语文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统一,它指的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正确的观念、高尚的情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辩证的思想方法、健康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并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能力等。在这种素养之中,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工具性是无法分割的。”
语文学科教育既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和言语技能训练,也不可一味强调其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素养”。应该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出发,还语文和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根据语文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要求,反思当下的语文教育现状,主要有以下三大背离语文教育本质的突出问题:
近十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课堂教学有许多优点,但是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不少老师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总是挖空心思地使用课件。运用课件,虽然呈现的资料多,但也限制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更让人忧虑的是,课堂上只见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却不见对独具魅力的语言的细细品味,以图代读,以画面来代替文学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的四个基本理念中,其中一个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生搬硬套,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导致教学模式过于简单、刻板。
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未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内容品读,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势必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也会影响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养成;有的虽然让学生把文本读过一遍,但并没有让出充裕的时间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这必然导致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出现肤浅、庸俗化现象;有的虽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却忽视甚至架空文本,置文本的基本内涵于不顾,走向与文意完全背离的解读极端。这样的讨论看似是合作学习,其实却是架空文本的“伪学习”“伪合作”。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每个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才能有效沟通,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文本还没有认认真真地读到三遍就匆匆对主题展开讨论,这是典型的架空文本,讨论成为课堂所谓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点缀。
有的教师为了求新求异,在拓展上可谓挖空心思,但是设计往往游离于文本之外。比如讲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必须通读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但是,很多教师不去读书,却试图用拓展去增加所谓的课堂容量、教学深度。陈钟梁很遗憾地说:“教《胡同文化》,可以探讨作者从哪里写起?胡同属于北京,从北京写起。那么写北京什么呢?写北京的四方四正,这是皇城根儿的一种帝王相。文章第一句话打了一个比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的。’这个比喻用得好,给人一种平民化、生活化的感觉,而现在的教师很少有人解读这个比喻句。”
面对种种违背语文教学规律、违反语文教育本质的行为,陈钟梁提出:“语文课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朴朴素素、实实在在的,不一定需要大手笔,也不一定要用大制作、大投入,变化各种手段给它身上附加许多东西;应该让它保持原貌,回到原来的位置,使教学目标自然实现。这或许也算作保护语文教学的绿色生态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返璞归真地进行语文教育呢?
语文教育毕竟是语言教育,紧紧抓住语言进行鉴赏、体悟,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所在。语文教育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贴紧文本的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当今的语文课,太需要让学生以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来读书了,养成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那一代”语文教师普遍极其重视文本的阅读,解读他们留下来的经典教学实录,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他们不仅对于教材文本有着相当的理解深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以一种出人意外的解读方式,为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找到最有效的“入口”和最便捷的“路径”。
钱梦龙说:“为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我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诵,或默思,或圈点,或批注,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经认识了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是着重介绍自己读文章的思路、方法和心得,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到阅读中去理解、品味。我发现,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
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为载体,以文本的解读为起点。文本既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凭借。只有加强文本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文本阅读的超越。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问题的探讨,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这一要求强调阅读教学立足文本,让课堂教学真正地走进文本。没有与文字充分接触,就无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无法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偏离文本。充分地研读文本是保证学生个性化解读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支点。真正地合理利用文本、尊重文本,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获取文本所传载的精神文明,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渐养成。
学生学习语文,面对的是鲜活的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教学要抓住“学习语言”这个根本,让语文教学的根深深地扎在文本语言中,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在文本的字词句段中来回穿行的过程。既要注意语言的形式,如情节与细节、匠心与技巧、风格与语言等,又要揣摩语言符号透露出的言语意蕴,组织学生和文本不断对话,提取语言信息,把握语言形式,体会语言韵味,这样学生会因获取语言信息而激起思维波澜,因走进语言所描述的言语情境而情有所动,因品味了语言的韵味而提高语感。
参考资料:
1.袁卫星《崛起的师群——试论中国新生代教师》,《教师博览》2004年第2期。
2.王松泉《我是“语文派”,主张“素养论”——兼谈语文“姓”什么》,《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3.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
4.陈钟梁、盛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尴尬》,《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0期。
5.陈钟梁《回归自然呼唤宁静》,《中学语文》2003年第7期。
6.陈钟梁《让教学艺术“长”出来》,《语文学习》2003年第3期。
7.钱梦龙《一个“不合格教师”的人生轨迹》,《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2期。
8.陈钟梁《艺术是“我”》,《语文学习》2003年第3期。
9.于漪《克服浮泛,精心探究》,《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