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动”起来——以《庖丁解牛》为例

2012-01-28 12:44张益明浙江省龙游县龙游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切入点文言

■ 张益明(浙江省龙游县龙游中学)

文言文教学课堂沉闷、无趣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文言文缺少语言学习的现实语境;二是“教什么”出现了偏差,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只关注“言”的层面,仅是文言字词和语法知识的机械识记和训练,当然很难使课堂鲜活起来;三是“怎样教”显得失当,传统的文言教学以老师苦口婆心的串讲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忽视了,学习兴趣也渐渐被消磨了。以上的原因导致了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大致可用“苦慢差费”四个字来形容,即: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效果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文言文教学做出反思和改进,让文言文教学“动”起来,在学生乐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在由县教研室组织的一次以“同题异构”为主题的公开教学活动中,笔者和另两位老师共同讲授了《庖丁解牛》一课,下文结合本课例,谈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生动有效。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点的选择

并非每堂语文课都必须有导入,但文言文教学还是有必要设置这一环节的,这可以让学生“微笑”着走进文本,使学生心目中“面目可憎”的文言文也“亲切”起来。基于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在百度输入‘庖丁解牛’四个字,找到相关网页约1,010,000篇,可见这四个字有多热门,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金庸《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的‘庖丁解牛掌法’,还有一款‘庖丁解牛软件’,这是庄子对我国武学和科学作出的又一贡献,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原汁原味的《庖丁解牛》。”应该说,这个导入也可以让学生“微笑”一下了,但课后想来,总觉得这个导入内容不足。

对导入的定位,于漪老师有一段话:“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老师不仅用“首先”这个词肯定了导入的必要性,而且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导入的重要性。对照她对导入的理解,我的这个导入就显得表面而浅薄了些。首先“牢牢地吸引住”未必能做到,更遑论“定调”了。“定调”意味着导入与文本在内容上有联系,然而我的导入和我要讲的内容联系并不紧密。

可见,小小的导入也有大学问。说“小小”,含有导入环节的时间不能过长之意,一般以不超过五分钟为宜。若抓住一个兴奋点在课前大讲特讲,学生安静地听或哄笑着听,反而分散注意力、偏离主题了。“小小”更含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思,也就是于漪老师说的“定调”。细想来,导入应包含这样五个内容: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而我们往往在“引起兴趣”这一点上着力过多,只为“趣”而“趣”,于是,有些导入就流于表面热闹和浮华媚俗了。

二、“两个黄鹂鸣翠柳”:知识点的处理

在这次同题课上,翁老师对“文”和“言”的处理方式是完全忽略“言”,只讲“文”。罗老师的教法比较传统,先是作者简介,再是字音检测,课文内容分析时,对讲到的语句,先让学生翻译一遍,教师强调重点的字词,然后对语句进行“文”上的理解和探讨。我的处理是以“文”为主,以“言”为辅,具体地说就是以问题和探究来带动文言字词句的落实。

完全忽略“言”的方式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确,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于死板。其教学流程基本上是一读二正音三串讲,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而文言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积淀却被忽略了,这也是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的原因。但完全弃“言”就“文”,或者只把“言”作为点缀,也是有问题的。“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所以,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言”是基础,“文”是高度,在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上,应该做到言文兼顾,突出基础,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也许才能更紧凑,更鲜活,也就更有效。

笔者在上这堂课时,涉及“言”的部分不多,要求学生翻译了四句话,强调了四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讲到了两个通假字和一个多义词,辨别了一句话的停顿和一个省略句。课后想来,对这样一篇文言字词难度较大的经典课文,只简单地、象征性地提到几个文言知识点,也是不“踏实”的做法。课前了解到学生已预习过课文,不少学生的书中写得密密麻麻,所以,在“言”上就这样“放心地简单”了,但如果学生没有预习呢?所以,这还是公开课的“潜规则”在作怪,先预演和表演。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动情点的诵读

不少语文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忽视课堂诵读。无意是因为不懂得诵读的重要性,有意是因为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读得再多、读得再好,考试都用不到,所以干脆忽略,至多让学生课后去背《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所以,学生不想读、不会读,非要出声朗读,也大多结结巴巴、有气无力。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面对这句话,很多教师应该反思。

但在课堂内,每篇文章都要逐句地“美读”,是不现实的。所以,应当选择那些最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也最能读出感情的句子或语段,也就是文章中的“动情点”,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并从中培养语感、体悟感情,进而以点带面,提升学生整体的诵读能力。所以,我在课上选择了三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一处是描写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语句。此处一方面象征庄子所谓“道”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最能体现出“得道”后的从容、自由和欣喜之情。另一处是庖丁自陈解牛经验时的一句话:“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一句中“乎、必、矣、而”几个虚词用得很有力度,最能传情达意。第三处是解牛之后对庖丁动作、神态的描写,不仅语句生动、人物形象宛在眼前,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悠然自得的气度、踌躇满志的神情又是那样鲜活。

分步骤朗读这三句话,首先在理解文句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入境”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庖丁,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读了以后先自评,然后请其他同学评。第二步是指导下的朗读,在学生已能较准确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读出抑扬、轻重、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第三步是示范性领读,请学生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学生来领大家齐读,领读的学生声情并茂,跟读的学生也在“激情”中读出了趣味。

四、“身登绝顶众山小”:切入点的提炼

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不失为提高有效性教学的好办法。教师往往在有限的一节课内不加取舍地设置思考点,很少去考虑有些问题是不是有必要让学生来答,问题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结果学生疲于应对,收效甚微。我们有必要缩小思考点,以一点拉动全面,以一段拉动全篇,这样既能构建合理、有序、精约的语文课堂,又能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我把这堂课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文章寓意的探析上,找到的切入点是“刀”。在欣赏过表现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语句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点:庖丁之所以有如此高超的技艺,是因为他练就了史上最强的“游刀法”,那么,他是如何练就这举世无双的刀法的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反应热烈,可以说达到了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究的目的。学生也能很快从文中找出信息要点,在引导之下,师生共同概括出关键的几条理由,从中逐一升华出人生的哲理。最后,我让学生说说“游”字体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在对文章寓意了解的基础上,对“游”字的感悟,其实是对全文喻义的一次整合和融通。

应该说,切入点选好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便会迎刃而解。但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易事。首先,应该对课文内容烂熟于胸,既有对文本微观处的领悟,更要有对文本宏观处的观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抛出问题。其次,要学会取舍、学会变换角度。在有限的一节课内,要大胆地突出重点,讲细讲深讲透,不要左顾右盼,生怕遗漏了什么知识点。再次,切入点转换成问题表述要有“度”有“趣”。所谓“度”指问题的难易适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至于有“趣”,那是更高一层的境界,需要每个教师不断修炼。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切入点文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