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教学热的冷思考

2012-01-28 12:44李翠明江苏省高淳县第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有效性学科

■ 李翠明(江苏省高淳县第一中学)

2010年,笔者申请了一项市级个人课题,主要是围绕《语文读本》的使用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研究的过程可以说是认真严谨又扎实有序的,后来也提供了一些结题材料。可最终没能结题,评委老师的意见是该课题在研究中没能具体地反映出有效性,如学生的收获、提高或具体成绩等。

近几年来,“有效教学”或“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教育界的热词,无论是学校或主管部门的检查视导,还是教学论文评比、课题的申报,都十分强调“有效性”,上上下下已经形成了一股大谈“有效教学”的热潮。当然,针对课堂教学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为有效教学本来就是指能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语文教学当然也应提倡有效教学。但是,如果每堂语文课、每次语文活动都大谈有效性,并且乐此不疲,那就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了。语文“有效教学热”很需要一些冷思考。

一、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用“有效”或“无效”来衡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和相对复杂的地方。一般而言,工具性的语文知识和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是比较适合控制、衡量的,和其他学科一样,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很清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内容,就比较容易形成知识体系,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它的“有效性”是可以显现的。

其他的学科完成了以上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而语文教学则不然,它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任务。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接受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如果说作为工具性方面的语文知识及能力的教学是否有效是显性的、可控的,那么对渗透在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含蕴其中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究竟理解、领悟了多少就很难直接显现出来了。再者,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过程中,把握、衡量学生对文本多元的、独特的人文体验是否“有效”,就更难了。所以,要求每堂语文课或每次语文教学活动都“有效”,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以上文提到的笔者的课题为例,它的有效性怎么来显示?只能是定性的,也就是学生都认真读完了读本上的文章,并学会了如何在课本上做批注,如何做阅读笔记,有的还做得相当不错;很多人还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课外自觉地阅读相当数量的其他文章……而不可能是定量的,说研究之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多少进步,写作方面有了多少长进,或者语文成绩有了多少提高,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衡量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这种提高和成长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肯定不是以一堂课或一次活动是否“有效”而衡量出来的。

二、追求有效性的课堂往往是强制性的课堂,而非民主、灵动的课堂

一般来说,高效的课堂必定有相当的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为了取得预想的效果一定会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也必然会通过巧妙的安排来引导学生达成预设的目标,这样才可能使教学“有效”。显然,这样密不透风的安排背后往往是强制甚至是专制,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这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交流、相互促进。教师不应把个人的理解、认识强加给学生,不应预先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设计得天衣无缝,然后在课堂上机械地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学生的活动始终在教师事先划定的范围内进行,那么,学生便失去了独立思考、体悟的自由。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当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一旦享有学习的自主权,必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增强感悟能力,丰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所以,过分追求有效性的课堂很难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往往是机械的、专制的,甚至是压抑的、死板的。这样的课堂只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也一定是学生不喜欢的。也许就某一堂或某几堂课来看,它是“有效”的,但一段时间后,它的无效甚至有害就能显现出来了。当然,民主的课堂有时也意味着短期的耗费,但是,合理的耗费应当是课堂所允许的,它一定能换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收获。从长远来说,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三、过分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会迷失语文教学的本务

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中小学各学科,唯有语文这个学科可以任人指手画脚、说东道西。笔者十分清楚,老先生的愤慨多源于急功近利、支离破碎的应试语文教学,多源于以升学和分数为标尺的评价体系。而语文教育界现今流行的这种“有效教学热”,是否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呢?

教师、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如果过分地追求教学有效性,势必要对日常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最直接、最简便的评价方式无非是使用数字。然而,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是难以用“有效”还是“无效”或是数字来衡量的。而现在又必须要量一量,结果要么就是把语文简单化、表面化或形式化,也就是说评价的不是真正的“语文”了;要么有时或有人就来弄虚作假。外行因为功利对语文指手画脚,我们若也这么做,是不是也在糟蹋我们自己的语文呢?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本务,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去进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自己都很清楚,语文教学需要耐得住寂寞。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本质上却是在迎合社会的功利思想,是抛却了语文教学的本务。

当然,对语文有效教学热进行冷思考,不是全盘否定有效教学,只是希望语文教育工作者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太急功近利,不要过分盲目追求“有效”,还是应该多些淡定,做好语文教学应该做的工作。有人说,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也该有自己的“元气”,那就是教学生学好语言、做好人。如果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找不到自身的位置,不清楚自己的任务究竟何在,那语文教师就只好东听西听,跟着所谓的潮流走,结果只能是害了自己、更害了学生。

其实,按照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好自己的本务,才是最有效的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有效性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