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整合

2012-01-28 12:39曹介梁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材语文课堂教学

■ 曹介梁(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教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努力实践,同时也在潜心研究和思考:如何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更加艺术地再现语文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受更多艺术美的熏陶?我们认为,要实现语文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整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

一、将科学具体的预设目标与灵活新颖的教学构思有机整合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著名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由此可见,目标对教学过程起着统率和引领的作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无序低效,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一堂课需要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用怎样的方式学习,教师上课前,对这些问题一定要有周密的设计和详细的安排。有了具体的、明确的、有序的、并且是可操作的学习任务,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会在无序低效中徘徊。

当然,要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过程,我们还必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投入,学得快乐、学得扎实。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有艺术的构思,让教学的过程始终充满着艺术的魅力。比如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切入课题,设计什么问题来启发学生,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等,有了这些通盘的考虑,才能使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实施,也才能使教学目标的完成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二、将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机整合

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一文中说:“可以大胆地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所希望的品质。”罗素从反面论述不注意学生心理特点的危害时,最后总结道:“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呆板无效现象的主要根源。”由此可见,教育者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必须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思维渐趋活跃,独立意识开始萌发,对事物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因而,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喜欢并且乐于探讨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作为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不能再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来敷衍学生。因此,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创设教学情境,我认为,首先要考虑教学的氛围。严肃、庄重、紧张等不是好的氛围;油滑、轻浮、松散也不是理想的氛围;好的教学氛围应是有张有弛、有放有收,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紧张地思考、认真地学习,在活泼的情绪支配下主动地学习知识、锤炼思维、发展能力。为此,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巧妙组织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在语文的王国里寻觅知识,增加智慧,提升素养。

三、将教材特点的正确把握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有机整合

教材是实施课程目标的教学依据,只有正确把握教材,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教材选文的丰富多彩、题材的丰富多样、内容的贴近生活、编排的合理巧妙等,都是目前语文教材的显著特色。如苏教版教材,所选课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包罗万象,文体多种多样,而且以主题词概括单元内容,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鉴于教材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生活、思考社会,帮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快乐地学、主动地学。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使学生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当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民主教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使学生有效地学习、高效地学习。

四、将逻辑严密的课堂讲授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有机整合

在实施新课程时,尽管我们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应该是人格上的平等。其实,在对文本的解读方面,教师还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这种资源优势如果得不到发挥,就抹杀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发挥最大效益,教师的讲授必不可少,教师的引导更是不可或缺。

但是,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必须避免生硬,否则学生容易对课文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多种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堂资源,通过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源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灯谜,让学生进行猜谜比赛;可以组织学生写对联,或者对古诗进行改写扩写;可以开展成语接龙,或者连词成文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短片、影片,进行影评活动;还可以进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默写比赛、朗诵比赛等。总之,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天地,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五、将教师自身的特长与教学风格有机整合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自身的特长,比如有人擅长朗诵,有人擅长分析,有人擅长激疑,有人擅长评述,有人板书漂亮,有人普通话标准,有人上课富有激情,有人上课富有哲理等,这些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个性特长。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特长,充分利用这些特长,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首先体现在教学语言方面,而语文教师的语言又生动地体现出教师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品质。思维与语言互为表里、相互推进。通顺、清晰、精炼、活泼的语言,不但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且有助于创设优良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双方处于轻松、愉快的良好状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和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的思维品质必须优良,只有具备优良的思维品质,教师的特长才能发挥得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有人说,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重在“实”,艺术性重在“活”。既实又活,才是上乘的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教材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