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2012-01-28 12:39山东省青岛市第四十八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托尔斯泰外貌文章

■ 尼 云(山东省青岛市第四十八中学)

“咬笔头,皱眉头,千难万难作文难。”这是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常见的表现。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怕”作文到“爱”作文?文章是感情的产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被激发出来,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激趣。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能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

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了几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下文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中学生写作的素材几乎都应该从生活中攫取和提炼。然而,现在不少学生生活单调、活动天地太小。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每日生活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没什么值得可写。此外,中学生课业负担重,面临中考压力,导致他们远离社会,生活单调枯燥。因此,学生写作时必然皱眉头、咬笔头,“言之无物”了。因此,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去体味。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一种这样的信念: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去捕捉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在每天的上学放学、课堂问答、师生交流、同学交往中,如果学生可以投入感情,用心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的美与生活启示,而这些正是构成文章的好材料。

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帮助学生打开心窗,是完成这一作文教学任务的途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树立这样的思想:日子虽然循环往复,仿佛千篇一律,但是,只要认真地生活、认真地感受,就会发现,太阳虽然每天都在升起又要落下,它却每天都是新的。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总有某种东西令人感动。让学生走出户外,与大自然接触,直接面对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清风流莺,使其在心灵的感动与沉醉中、在不得不发的状态下作文。

如写“春”,我就领着学生到户外去观察春天的踪迹;写“记一次比赛”,我便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跑步比赛,让学生去感受比赛的气氛;学校组织的学工活动,更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通过这一次次“有心”的写作实践,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抒写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在这些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特别活跃,“话”也比平时多,师生关系也更加亲密。学生其后写出的文章果然有血有肉、色彩纷呈。

二、结合自我,展示个人风采

对每个现代人来说,发表自己、推销自己是一件常做的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首先从“需要”上强调一个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写作能力更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的内因,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首要条件。

那么,是不是一下子就要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来的呢?那倒不必。激发学生兴趣的起点要低,千万别把学生“吓跑”了,认为写作是作家们的本事。从写日记开始,从片段练习、仿写训练入手,注重让范文引路,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在教授“初步学会抓住特征写人物外貌”这一部分时,结合《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复引导学生认识:写人的外貌,必须抓住人的外貌特征,为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服务。《列夫·托尔斯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描写了多次,突出了“外貌丑陋”但“精神抖擞”的特征,表现了托尔斯泰顽强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完成《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任务后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寻找关于写人外貌的优秀作文,推荐给全班同学。通过范文,进一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身边的父母、教师、同学,从他们的平常生活中找到最能反映其思想性格、精神风貌的特征,或是白发、或是皱纹、或是背影。不必苛求学生面面俱到、妙笔生花,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都应肯定。大到整篇构思,小到一个词语的妙用都应得到赞扬。如果学生都能在作文课上受到表扬,有谁不愿意上作文课呢?而一次进步一点,长期坚持便能写一手好文章了。

三、“读”“思”相融,做知识的积累者

激发学生兴趣不能单从“写”上入手,还得靠“读”打基础。毋庸置疑,作文的源头在阅读。语文课本是最好的阅读选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进行作文训练迁移。

“读”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能使学生从“读”中悟出“技巧”,不着痕迹地模仿。因而,要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写作兴趣,就必须让他们通过“读”感受到名著的魅力,充实他们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越厚,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读的书越多,学生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想去探索。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等,他们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却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不仅课内要多读,课外也要多读多背。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犯难了。经过这样的长期积累,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才会涌向笔端。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激发学生兴趣,让作文课堂活起来,教师就必须致力于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心灵,努力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沉浸在兴趣之中。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心灵,只有在兴趣的天地中徜徉,才能够编织出灿烂的云锦,喷吐出辉煌的光焰。

猜你喜欢
托尔斯泰外貌文章
七颗钻石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忘记自己的人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