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发展

2012-01-28 09:38楼裕胜
浙江经济 2012年17期
关键词:评级信用机构

□文/楼裕胜

(作者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信用管理专业主任、教授)

信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适度的信用扩张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信用扩张的破灭给经济带来致命的打击。当前我国经济总量需要提升、增长需要稳定、发展需要转型,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将有效的信用需求释放出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遏制信用泡沫的扩张与破裂防止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而这一过程中,信用服务机构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引导、规范、促进信用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信用服务行业现状

信用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在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意义在于将有效的信用需求释放出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遏制信用泡沫的扩张与破裂防止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

准入门槛低,机构数量剧增。在很多发达国家,信用服务机构是一个准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着一定的市场经济管理的职能。政府对于信用服务机构的准入以及监管非常严格,特别是在注册资本、技术水平、评级专业人员、软硬件条件及评级资质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信用服务机构准入门槛太低,几个人几台电脑就开张运行一个信用服务机构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后果造成了众多的信用服务机构为了生存就要一味的顺从企业,降价、承诺等级已成为信用服务行业的潜规则,而且过度的市场竞争使信用服务机构没有时间与精力关注于评级方法的改进、评级质量的提升、服务水平的提高,长此下去信用服务机构将丧失“独立客观公正”的评级立场,企业违约现象泛滥,风险急剧增加,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机构规模偏小,人才相对匮乏。国内规模最大的几家信用服务机构每年的营业收入也只有几亿元人民币,地方性的信用服务机构营业收入鲜有千万元级的,与国际大型评级机构每年数十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而且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营业收入,在评级技术、评级市场、人才储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信用服务机构规模偏小,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使机构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据调查,目前众多信用服务机构中,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从业人员只有80%,有财经类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更是不足70%。这一现状已经与房地产中介机构无明显的差距。

信用产品单一,需求不足。我国信用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信用产品的服务范围也比较狭窄。目前比较成熟的评级业务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市场化类业务,主要包括对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信用评级,由于受到发债规模的限制,评级的规模相对较小。第二类是区域垄断性业务,这项业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企业债、贷款证的企业,担保企业和签发商业承兑汇票的企业,但市场还不成熟,业务量较小。第三类主要是各省市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行业内的信用评级业务。这项业务一般是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监管的需要开展的类似评优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评级。

影响因素分析

信用服务行业立法的缺失。在立法上,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针对信用问题的基本法出台,这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是极不匹配的。相关信用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使信用服务机构的权利、责任、义务没有得到明确,在作业过程中信息采集与使用,报告的发布等环节都受到了制约。另一方面如何有效监管信用服务机构,促使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也需要应有的法律支撑。

信用管理人才匮乏。信用管理人才需要具有金融、财务、管理、统计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备公平、公正、独立的评级立场及保守客户机密的良好职业道德。行业的高端性和人才的高要求性必然会导致信用服务机构人才的稀缺性。目前国内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少,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信用管理行业,客观上导致了信用服务机构人才的“供血”不足;社会对于信用服务行业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工作辛苦收入不高的现实使信用服务机构难以引进优秀人才;优秀的信用管理人才具有金融、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又成为了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追逐的对象,造成了信用服务机构人才的“失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国信用服务机构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市场的占有,而没有注重自身人才队伍规划与培养的机制建立,使信用服务机构人才的“造血”功能不足。

信用产品社会需求不足。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论企业还是个人等信用主体普遍缺乏对信用产品的认知,而且短期内使用信用产品不会给信用主体带来额外的收益,这就使信用产品需求的“内在动力”不足。信用立法工作进展缓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不能单一依靠行政力量创造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信用产品需求的“外在动力”不足。市场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信用服务机构的他律与自律体系不健全。由于信用基本法迟迟没有出台,信用服务机构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主要是业务的监管。就债项评级而言,公司债券评级业务由证监会监管,企业债券评级业务由发改委监管,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金融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业务由人民银行监管。而各省市地方性的信用服务机构经营的业务中,信贷登记企业评级由地方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担保机构的评级由经贸委(或中小企业局)监管。多头监管首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监管成本,可能还会引起机构正常运转的时候谁都想管,机构出问题的时候谁都不管的局面;而信用服务机构适应不同部门监管标准会带来成本提高、效率降低等种种不利因素。在外部监督约束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的时候,依靠信用服务机构自律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信用评级行业出现的承诺等级、低价销售等现象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此,不少省市建立了信用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但行业协会毕竟是一种松散型的自律组织,没有监管的权力,很难发挥监管的职能。

推进机构全面发展

一是加快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工作。首先要加快信用信息管理的立法工作,以信用信息公开为信用立法突破口,妥善解决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信用信息关系的问题,规范信用服务机构对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使用。其次要加快信用监管立法的相关工作,明确监管的主体避免多头监管,对信用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条件。规范各类各层次业务标准,对业务过程和作业程序严格监管。再次完善各省市的地方信用法规。综合考虑各省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性,在全国统一的信用立法下,各省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完善相关的法规,使全国信用立法更具操作性。

二是加快信用管理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信用管理行业是一个知识、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人才在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拥有人才谁就会占领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一方面,是加快我国高等院校(含高职)的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高校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信用管理人才的内涵与本质的培养,目前国内高校的信用管理专业更多的是在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或金融专业设置基础上的简单改变;要与信用服务机构紧密合作,深入了解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要加快高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快信用管理专业的博士、博士后的培养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信用服务机构,也理应承担起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责任。信用服务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训体系和人才规划去培养优秀的信用管理人才。机构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感情留住人才;信用管理是朝阳行业,要通过美好的事业留住人才;机构更要在提高待遇上做文章去留住人才。

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信用服务机构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经营性企业,如果没有建立有效完善的监管体系,其危害不仅是信用服务机构自身,而且会对机构的服务对象以及经济金融的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要建立严格的机构准入与退出制度。特别是在机构准入的环节,对于资质、人员、开业的软硬件条件以及信用评级的经历等要有严格的规定。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分类管理及惩戒机制,设置以质量、市场行为规范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进行信用服务机构分类管理,根据分类管理的结果,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常规化、标准化的监管。对于不到监管标准且屡次劝诫不改的机构,公示后予以清退出市场。

——加强对信用服务专业从业人员的监管。首先建立信用服务专业从业人员准入注册及年检后续教育制度。由政府监管部门组织制定专业从业人员注册制度管理体系,确定专业从业人员准入注册体系。信用服务专业从业人员只有注册准入通过以后,才具有信用报告签章权,承担信用评级责任。其次建立信用评估师的年检制度,年检制度中可以对信用服务专业从业人员每年参加的培训与后续教育内容时间、签发报告的数量质量等作出明确规定。

——加强对评级业务的监管。信用评级业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评级程序,信用服务机构是否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作业将很大程度的影响评级的质量。监管部门加强对机构作业环节的监管,不仅监管了业务,也是对机构和信用服务专业从业人员的监管。

——评级市场的监管。在当前中国的信用产品有效需求不足、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更需要对市场强有力的监管。要杜绝低价销售、承诺等级等不良行为的出现,防止市场成为垄断市场或过度竞争的市场。

四是大力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企业、个人对信用产品的使用有一个认知、接受的过程。如果仅依靠信用服务机构,是很难将信用产品在市场中推广。因此,就特别需要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鼓励、引导企业及个人接受使用信用产品。即使是在社会信用体系非常发达的美国,政府也在积极创造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信用产品的市场培育,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育金融领域的信用产品市场需求,建立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内、外部评级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将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评级作为监管的必要手段之一,拓宽资本市场对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二是完善信用产品的政府使用机制,在政府主管的经济项目中推广使用信用产品,如建筑工程的招投标项目,政府集中采购项目,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评优、资质的认定、享受优惠政策的项目等。三是培育个人信用产品的使用,随着个人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展,个人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猜你喜欢
评级信用机构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分析师最新给予买入评级的公司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创投概念股评级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