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建华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全方位变迁与发展的过程,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应包括经济富裕与精神富有。这也是现代化的目的。精神富有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给社会个体提供健康成长所需的价值理想、道德信念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于为一个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柱、崇高的价值指向和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因此,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也就应该是一个有科教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昌明、法制完善、生态优良、社会和谐、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并能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与经济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创两富”总战略,并以此为抓手,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但毋庸讳言,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如由于长期以来过分追求“GDP”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增长、轻发展,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富裕、轻精神富有,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不够。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这一方面使得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空间大大增强,从而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迷茫、“精神疲软”,人的主体性困惑、迷失,似乎找不到信仰,心理越来越焦虑,滋生出“现代化焦虑症”,人际关系冷漠,特定人群之间对立严重。这些都给浙江精神富有建设带来新难度,也是“精神富有”建设中十分艰巨的重大课题和任务。因此,我们要根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和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推进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
首先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社会结构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等。
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城乡发展均衡、地区发展均衡。把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社会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状况,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动城乡和区域发展,让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农村文明渗透到城市,使城乡生活更美好,城乡居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明生活。
要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本性。人民群众既是现代化浙江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化浙江建设成果的当然享有者。构建精神富有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使发展的成果更充分地体现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体现在保障全体百姓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上,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
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发展机会的代际公平,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思路、办法,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遵循经济规律和遵循自然规律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走生态立省之路,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后劲和基础,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
按照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中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继续完善公共设施的硬件建设。一是继续发展大型文化、体育、卫生设施建设,主要是县(区、市)及以上的医院、体育馆、图书馆、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和康复中心等设施的建设。二是继续加强城乡社区的卫生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图书室、农村健身苑点、小型农村公园等设施的建设,继续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
抓好公共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它们在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精神富有方面应有的作用。认真研究,注重实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的方式,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探索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文艺院团到城乡基层演出,服务城乡居民,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大力推进信息化进农村、进家庭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资源整合,促进广电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展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
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当表现为能够为每个成员依据其能力提供垂直流动的条件,要通过构造开放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赋予每一社会成员共同的预期,即在相同的发展机会面前,社会个体的主观努力(如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等素质)与成功几率成正比。
教育公平是阻断贫困和消除不平等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普通人通过大学教育获得一份好的职业、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性因素。大学教育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使个体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高的收入,从而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
加快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要重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动,探索城市与农村、名校与普通学校的联动发展;重点做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残障人口、流动人口子女“四类群体”的教育工作,保障教育公平。
要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心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加快高等教育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发展。
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使农村家庭有能力承担孩子的高等教育投资,从而使农民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升入较高的社会阶层,获得社会的尊重。
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崇学、向善、务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浙江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公民素养,为新阶段浙江社会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精神富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用抓物质富裕建设同样的力度抓精神富有建设,真正统筹“两富”建设,做到相互促进。公共财政要保证精神富有建设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必须有规定比重用于精神富有建设。坚持把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
传统是一种资源、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全民族所共享的文化通则。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优秀思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至善至美、道圣合一的道德理想人格,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着道德上的价值追求和对人本的终极关怀。它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道德、文化的土壤和根基。
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做人教育,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公民责任意识,塑造、涵养、培植现代公民道德素养。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最终是决定于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现代化社会建设提供长效而厚实的道德基础。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引导全体居民学做现代化国家的“公民”,讲文明礼貌、诚实谦逊、尊重他人、礼让老弱妇孺,讲究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恪守社会公德,不做妨碍他人的任何事情。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