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金华市委书记陈一新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把做大总量作为基础、调优结构作为关键、提高效益作为核心,着力挖掘潜在优势、突破薄弱环节、强化现实基础,积极探索促进工业经济由小变大、由低变高、由弱变强、由劣变优的有效途径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支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必须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工业在赶超发展、浙中崛起中的重要作用,符合中央精神,体现省委要求,顺应发展趋势,切合金华实际。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顺应了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入融合、与城市化良性互动、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对改变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采用先进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有效率、有质量、有智慧、有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现代化金华的内在要求。建设现代化金华,工业现代化是基础。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金华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市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工业总量不断扩大,制造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4%,工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1.1%,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42.7%。但也必须看到,金华市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加快工业现代化步伐。
二是实现赶超发展的必然选择。金华要实现赶超发展,工业经济是主力。近年来,金华市工业经济虽然总体呈现“总量扩大、活力增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格局,但工业总量不大,企业主体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高精尖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距赶超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只有全省的7.41%,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只占全省的3.9%。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赶超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金华市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了20.4%,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地等要素资源制约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金华市经济总量是衢州市的2.75倍,但就化学需氧量而言,环境容量只有衢州市的64.5%。如果继续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资源难以支撑,环境不堪重负,发展难以持续。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步入快车道、抢占制高点、赢得新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必须认清我们推进的新型工业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化,是国际金融危机必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工业化,是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金义都市新区规划建设三大机遇叠加背景下的工业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华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紧紧围绕“百姓富裕、浙中崛起”总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赶超发展”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五化”联动为方向,以推进“四大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优势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具有金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今后一个时期,金华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目标是:工业发展更加稳健,发展方式转变更富成效,结构调整取得更大进展,产业特色基本确立,产业格局更加完善,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16年,实现“五个更加”:
实力更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7500亿元,年均增长16%。
动力更足。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3%,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以上。
结构更好。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
效益更高。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开发工业用地亩均税收10万元以上。
生态更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节能减排和“三废”治理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把做大总量作为基础、调优结构作为关键、提高效益作为核心,着力挖掘潜在优势、突破薄弱环节、强化现实基础,积极探索促进工业经济由小变大、由低变高、由弱变强、由劣变优的有效途径。
一是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主要抓手。扩大投资是金华工业做大做强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但投资要讲质量、讲效益、讲规模,以增量提升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必须积极围绕全产业链狠抓招商,大力实施“浙商婺商回归”、“央企军企对接”、与世界500强和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联姻工程,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资本,推动工业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项目建设是工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大工业项目谋划、储备、建设力度,着力推进一批“高大强”、“好优新”项目,以项目做大工业总量,调优工业结构,领跑工业经济。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充分挖掘民间资本优势,促进实体经济大发展,推动工业经济新飞跃。
二是坚持把园区开发作为主要阵地。园区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转型升级的主要阵地。要进一步加快优化提升,完善规划布局,明确产业定位,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形成优势互补、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工业发展格局。积极探索跨区域、跨园区的协调管理、联合开发、绩效考核与财税分配制度,形成统筹规划布局、协同开发建设、经济利益共享的新模式。按照产城联动、综合配套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承载功能、集聚功能、服务功能,真正建成一批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资源集约的工业发展大平台。切实强化以亩产论英雄、效益论成败的观念,加强单位土地综合效益考核,扎实推进工业用地清闲促产工作,积极开展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加快园区“腾笼换鸟”,真正把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建成高新、高效、高端产业集聚区。
三是坚持把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一轴三带”为依托(金义产业主轴线、金兰产业带、金永武产业带、义东浦磐产业带),以汽车、装备制造、现代五金制造、现代小商品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进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解决块状经济“聚而不群”的问题,是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的当务之急。切实抓好产业链协作配套,加快产业集群领军型龙头企业培育,加强产业链重点企业扶持,鼓励大中小微企业发展生产联盟,促进上中下游产品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网络化生产体系。社会化服务是产业集群紧密协作的重要纽带。切实抓好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的前后延伸和紧密协作,大力推进创业辅导、科技研发、信息咨询、产品设计、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和设备优势,发展以特色工业设计、总部经济、主辅分离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高效的专业技术服务。大力引进和发展金融、会展、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培育产业集群,提供生产性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大市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网络市场”建设,着力依靠义乌国际商贸城、永康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的“跳板”作用,促进出口、进口、转口贸易联动发展,努力推动更多“金华产品”走向国际化、占领大市场。
四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主要动力。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不竭动力。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的同时,把技术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围绕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加强技术攻关;围绕急需紧缺的技术需要,加强技术引进;围绕提升现有企业技术水平,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商标注册、质量认证,加强与国内外名牌、名企攀亲结缘,努力创出一批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商品化,着力打响金华区域品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认真组织实施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加大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切实为工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五是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主要环节。新型工业化是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工业化。认真落实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大力推进园区和企业节电、节地、节水、节油、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切实抓好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等基础性工作。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产能,努力为发展先进制造业腾土地、腾能耗、腾环境。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工业发展,重点推进金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永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浦江水晶产业等三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把降低环境污染与提高产业附加值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经济链,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