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来佳飞
2012年8月4日,“信用长三角”高层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张子红、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韩家平和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向军作为特邀嘉宾就如何“构建信用体系与加强社会管理”这一议题与参会代表们展开讨论。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集结成文,供读者参阅。
过去一段时间,人民银行主要关注征信法规制度标准建设、征信市场培育和监管、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征信法规制度和征信标准化建设,《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在按程序报批;二是注重征信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已初步建立了针对征信机构、评级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各类机构的监管体系等;三是建成了全国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于2006年实现全国联网运行;四是以“政府推动、人行主导、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方式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五是大力开展征信宣传教育活动;六是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近期,国务院将联席会议调整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共同牵头,成员单位调整为包括中纪委、中宣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高法院、高检院等在内的35家单位。
下一步,要在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下,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加快信用立法、制度和标准化建设。尽快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建立异议处理、投诉办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信用信息应用,加强标准化建设。二是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加强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要完善行业、部门和地方的信用信息记录和数据系统,促进信用信息的交流和服务,切实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社会运行机制。三是加强对信用信息的管理,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四是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充分依托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目前其他部门已建设的行业信用信息资源,要多渠道征集农户信用信息,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深入推动“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
西方发达国家伴随信用社会化进程建立起了完备的社会成员信用信息征集体系,满足了社会管理信用化的基本要求,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下不恰当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也几乎摧毁了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可见高度信用社会化背景下,完全依赖市场解决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是不行的。
国家在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面对信用风险的社会化,需要相对应的建立充分揭示社会信用风险的信用评级体系。同时,应注意生产与信用、信用与评级是推动信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对矛盾,生产与信用是顺周期的推动力量,信用与评级是逆周期的推动力量,信用与评级是主要矛盾,评级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全球信用危机正是评级顺从了生产与信用发展的需要,未能阻止信用关系泡沫化,导致国际信用体系遭受严重破坏的结果。
信用管理社会化、社会管理信用化是信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解决社会信用问题必须从整个社会和全局进行模式设计,要把社会的信用风险都监管起来,才能从全局上有效解决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信用与社会管理的共同要求是构建以城市为单位的信用信息服务,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可持续收集社会信用与社会管理相关信息的体制机制,权威评级机构的任务是持续提供专业信用与社会管理信息服务。而评级机构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建立一个禁止级别、价格和人才竞争,鼓励评级技术竞争的评级体系模式;二是作为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须设定一系列严格的专业考核指标并进行有效持续监管,同时要求行政部门拥有对评级机构的专业管理能力;三是保证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四是评级机构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否具有自主研制国际评级标准的实力;五是充分认识评级机构在信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需有一定的评级收费体现其价值;六是评级话语权实质上是对国家的管理权、是一个主权问题,民族评级机构是这一责任的担当者。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是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经济交易领域的信用风险保障体系和信用服务体系,是在政府推动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主要框架由社会信用制度(包括监督和惩戒机制)、信用服务系统、社会信用活动等三方面组成,其中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运行机制包括信用信息公开机制、信用产品供求机制和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守信褒扬机制三方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要从信用文化建设、信用制度建设和信用技术建设三个层面展开,只有三个层面同步进行,均衡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才能适应社会各方面对信用服务多样性的需求。
社会信用体系在防范市场信用风险、改善市场监管、促进行业自律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部分行业和地区的信用环境得到改善,信用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而言,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因此需把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有的放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信用交易为主题,以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为主线,全面加强信用文化建设、信用制度建设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大力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坚持诚信宣传教育与信用制度建设、征信系统建设并举,规范开放信用信息与鼓励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共建协同配合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即社会信用制度、监管机制和信用信息系统较为完善;违规失信现象明显减少,市场主体交易预期明显改善;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市场开拓、融资能力大幅增强;信用服务业得到规范发展,信用经济规模扩大。
中国企业信用管理的难点在于:缺乏明确的信用管理政策指导,没有权责明确的部门或专人加以管理,没有规范、严谨的工作流程制度,人员信用风险意识差、缺乏信用管理的知识与技能,缺乏对客户进行评价的科学方法与模型,客户档案管理不善、客户资料不完整、信息老旧等。要加快建设正确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是当前最为流行的方式。“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认为,企业要做好信用管理工作,必须在内部建立起三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和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具体由以下内容组成:“3”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企业前期信用管理,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机制;企业中期信用管理,债权保障(风险转移)机制;企业后期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与追收机制。“1”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为有效执行信用管理政策,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或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
我国企业征信业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前,企业征信业务起步。当时仅为准备在华投资的海外公司以及他们的律师或会计师行和外国出口保险机构两类客户提供服务。整个信用市场对信用信息要求不高、信息获取渠道闭塞、产品制作粗放、信息获取非常有限,一份完整的企业信用报告仅包括:营业执照信息、上级主管部门信息、主要经营活动、产品服务、人数、经营地址信息等,没有财务资料,或只有几个简单财务数据,制作时间也比较长。
第二阶段是1998年-2006年,企业征信市场开始活跃,同业竞争加剧。在这期间企业信用信息渠道有所拓宽,政府越来越注重推进政府信息透明化,信用信息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宽。各征信公司也开始不断接触拥有大量企业信息的政府机构,试图获得相关政府机构的授权使用它们的数据库信息,并自建庞大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企业信用报告内容和种类增多,客户需求越来越丰富,企业信用产品多样化,企业信用报告内容更加完善。
第三阶段是从2007年至今,企业征信整合后在新平台上继续快速发展。企业信用报告类型愈加丰富,报告类型除企业信用报告和深度信用报告这两类常见报告外,还开发出企业注册报告、营业执照报告、公共记录报告、信用概览报告等多种报告类型。除信用报告产品外,各家征信机构还向市场推出营销信息产品、数据清理服务、数据库许可、商业洞察解决方案等各种以企业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到目前为止,企业征信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用户依然为跨国公司。但这是暂时的,未来与贸易信用相关的征信市场一定是以国内贸易为主,且80%以上的市场需求将来自内资企业。中国企业征信市场尽管经过了20年的发展,但目前的市场规模和发达经济国家相比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新华信预测,再过20年,也就是2032年前后,中国企业征信及相关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发展到50亿元到100亿元。
不管是从全球主流企业征信公司,还是从国内征信企业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企业征信机构本质上是信息服务企业,其信息是从多方搜集再经过加工、整合后转而提供给客户的,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处理是企业征信机构的核心能力。企业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促进信用经济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贸易信用规模仍然非常小,非常需要通过企业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加以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