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

2012-01-28 04:24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教务人本主义理念

张 群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交流处,北京100089)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由培养传统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转变。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中心组成部分,教务管理在凸显教书育人功能、促进师生双向互动、提升高校教学水平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然而,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往往热衷于强制性、命令式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也仅局限和停留于物本阶段,对管理流程中人的因素和作用认识不足,即忽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缺失对学生的服务性、贴近性。人本管理理念的引入,为化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思路。

谈到人本管理,人们往往会将其与“以人为本”理念及哲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思想相联系。其实,以人为本与人本管理理念、“人本主义”思想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均有所不同。根据文献资料,“以人为本”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著作的《管子》一书中。此书“霸言”篇中言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其“以人为本”之“人”主要意指平民百姓,其实是以民为本的另一种表达[1]。以人为本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口号,强调以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应有的权益为宗旨,立足于反对中世纪的封建专制和宗教压迫,强调人的生存权利、充分享受世俗生活的权利、爱和被爱的权利等,提倡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因而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为此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2]中西方关于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和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泛指一切从人自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14~19世纪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重新弘扬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潮。“Humanism可译为人文主义,也可译为人道主义,还可译为人本主义”[3]。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并非直接来源于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更强调人的“生物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因素。在东方,中华文化中的人本主义理念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诸子百家的相关言辞和思想;在西方,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中同样蕴含着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管理理论是随着管理学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人本管理被正式提出,80年代受到东西方企业界的普遍重视。有学者指出,从狭义上来说,现代人本管理理念特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强调人的潜能发展和自我实现[4],以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人本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基于人的本性,根据人的特点以及为了人的发展的管理,是人类管理理念从物本管理向前推进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新阶段。本文主要采用人本管理的狭义概念。

高校是培养人才、汇聚人才的场所,具有思维性、创造性、智慧性的“人”构成了高校存在的基本单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应注重展现人才的智慧、激发人才的创造性、挖掘人才的潜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旺盛的源动力。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机构,教务管理部门的发展更需要“以人为本”。

高等院校的教务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是高等院校教学教务主管部门为实现教书育人目标,根据高校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按照一定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教务工作进行科学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教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广、任务重、面向的对象多,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制度的管理。教务管理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它起着导向教学、评价教学、服务教学、上传下达、联系疏导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务管理需要秉承“沟通”、“协调”和“服务”的管理理念,强调“参与式”与“激励式”的管理方法,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务管理体系。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内各高校开始着力探索走出一条以学生、教师、职工为本的教务人本管理之路。但是,受体制及思想观念等因素限制,高校教务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管理观念滞后。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当前国内高校教务管理理念依然以任务和制度作为自己的目标导向,重管理、轻服务,重规范、轻激励,重监管、轻引导,这不仅制约了职工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二是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教务管理人员编制受限、激励不足、保障无力,社会地位、报酬与许多职业差距较大,导致自身潜能与价值得不到实现,缺乏身份与职业认同。加之教务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缺乏成就感,故而其工作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遭遇不同程度的“扼杀”,这些都已成为众多教务管理人员流失的“诱发因素”。三是教学实践脱节。课程是教务活动的载体,课程建设是教务管理的中心任务。而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健全、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反映了教学管理的水平。当前,高校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重科学理论灌输而轻人文素养提高,重理论知识摄取而轻实践能力培养。四是考核机制僵化。当前,各高校教学管理与考核机制仍以制度为主,并实行包含着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的刚性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机制与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且缺乏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缺乏有效的人员激励与竞争机制。

作为今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与趋势,高校人本管理将焕发出其巨大的生命力。

第一,实施高校教务人本管理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将“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将以人为本作为党和国家今后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战略方针。基于此,今后高校教务管理活动将变得愈加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维持教学秩序、划分学科门类、制定培养方案、编排教学课表、实施考试管理等活动,而逐渐趋向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运行、教学激励、教学反馈等实施立体化、全方位的系统管理。教务管理角色、性质、职能的新变化,迫切需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人为本将无疑成为高校教务管理应当遵循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与人本管理两者在概念和理念上具有诸多相通之处,都倡导以人的主体性为主导,坚持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实施高校教务人本管理便成为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

第二,实施高校教务人本管理是增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200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将“教学管理队伍”确立为一项重要的二级指标,并提出了“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较高、服务意识强”的要求。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各高校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始终。只有坚持情为职工所系,利为教师所谋,才能真正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

第三,实施高校教务人本管理是破解现实发展瓶颈的要求。针对高校教务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人本管理可以为高校教务管理注入崭新的“理念血液”,为其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提供思想保证。针对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人本管理强调“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倡导处处为教师着想,时时为教师服务,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针对激励培训不到位的问题,人本管理重视对人的智力开发、潜能挖掘与价值实现,倡导采取物质、精神等多种激励手段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组织文化氛围缺乏的问题,人本管理特别强调建构和谐、团结的组织文化氛围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务人本管理创新体系是破解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瓶颈、实现高校教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高校教务人本管理创新体系应当以“人本管理”理念为核心价值取向,融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为一体,将人本管理融入其不同阶段和环节,并始终贯穿于教师、学生、学校等教育主客体之中的有机系统。

第一,教务管理理念创新——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务管理理念应率先实施创新性转变与变革。以往高校教务管理理念追求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对包括教辅人员、教务职工、教师及学生在内的“人”的主体性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不足,缺乏服务意识。如今,这种传统教务管理理念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务管理理念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务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了高校整体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切实扭转传统的强制性、命令式教务管理思维,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从关注人的需求、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力的角度思考问题,变重管理为重服务。这种服务理念应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耐心细致地为教师服务。教师是教务管理的第一主体。教务主管部门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宗旨。比如,教务管理人员应密切与教师间的信息沟通,不仅要将最新教务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教师,还要主动了解其在教学、科研乃至生活中的困难,并积极协助解决。一般而言,教学环节中所出现的问题,多与前期工作准备不足有关,因此,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及早通知,适时提醒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教务管理部门还可从教师教学的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一系列细化的工作规范和流程,如《课程教学工作流程》、《课堂教学指引》、《实践环节监控流程指南》等。二是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每一位教务管理人员都要热情面对学生,回答问题要细致、全面;遇到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既要上传领导,还要将处理意见反馈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要尽可能帮助解决。

第二,教务管理体制——从“重规制”向“重合作”转变。体制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核心。教务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健全,是衡量其管理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尺。构建高校教务人本管理创新体系就需要将人本管理理念切实融入到教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务管理体制方面,应摒弃以往“重规制”的片面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一种符合人本管理理念的“合作式”教务管理体制。该体制应具有以下特点:机构设置更趋扁平化,制度建设更趋参与性,队伍管理更趋人性化。具体体现在:在组织机构方面,依据人本管理理念,探索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机构框架,减少中间环节,扩大管理幅度。譬如,积极推进“校院两级教务管理”模式,将属于学校教务管理职能部门的部分职能和管理权限下放,增强院级教务部门的职能权限,以此推进校、院两级教务管理联动与互补,从而逐步走出一条职责明、环节少、管理实、效率高的新型教务管理道路。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在制定规章制度前,面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逐步走出一条海纳百川、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的“参与式”建章立制道路。在队伍管理方面,优化教务管理队伍结构,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制定合理规制,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加强教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使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促进师生关系平等化、工作高效化、服务细致化、指导具体化,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第三,教务管理机制创新——从“重命令”向“重激励”转变。运行机制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教务管理是一项较为综合、复杂的工作,环节较多,某些环节之间相互交叉。传统教务管理往往推崇居高临下式的行政管理方式,过分强调强制、命令式。对教师缺乏主动有效、科学系统且富于人性化的培训考核与激励评价机制。因此,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激励”的价值,变“重命令”为“重激励”。在教务管理的实践中,应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评定手段和考核标准,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竞争机制,拓展其成长与发展空间。同时应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务管理的工作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对人的激励有各种手段,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等。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情感方面的激励,给予他们更多的身份认同、工作信任、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对学生,应当依据其独立性、差异性特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方案,对传统的考试制度和学生的综合测评创新改革,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陈志尚:《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载《红旗文稿》,2009年第20期。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3]《当代思潮》编辑部:《时代的哲学 行动的指南——就“以人为本”有关问题答读者问》,载《当代思潮》,2004年第6期。

[4]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猜你喜欢
教务人本主义理念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研究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浅析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探讨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写在最后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