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北京100089)
高校学生工作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教书”更多体现在课堂上,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天地。而“育人”更多地表现在学生非课堂的成长教育中,也就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理论家马丁·特罗提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在适龄青年的15%以下时,属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15% ~50%之间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而达到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1]。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1998年全国高校毛入学率的9.8%,到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26.5%,增长速度惊人。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带来了教育体制、理念,甚至教学制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转变,快速转变使教育投入、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教师队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滞后[2],这也进一步突显了学生工作在现阶段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及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这段讲话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向依赖于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前沿阵地,理应承担这一重任。
目前,高等院校给了处于快速大众化教育下的大学生群体更多的自由空间,使部分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有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发展自己,但仍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对于大多数一直适应应试教育模式的学生来说,他们从灌输式教育过渡到启发式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太多的不适应,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以高分考入学校,最后学业未完成,退学回家的现象。
在快速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这是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相适应的,但是高校的教学资源和管理却相对滞后,其中学生辅导员数量不足就是一个方面。2011年,笔者通过对北京市五所高校的实际调查发现,学生与专职辅导员的比例极不相称(见下表)。
学生与学生辅导员比例表
从表中我们能看到学生与专职辅导员的比例,没有达到北京市教委规定的每200个学生配有一个专职辅导员的要求。这使得学生工作管理有相当大的难度,专职辅导员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学生入学及毕业、奖助学金评定甚至催缴学费等常规性工作上,对学生的管理形式更多是依靠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都是“放养式”管理,等到真正出现问题后辅导员才介入,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社会上的是非丑恶、扭曲的评价体系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作用,如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和功利色彩浓厚等。另外,还有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通过家庭影响到学生,如在就业引导上学生家长强迫学生考公务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公务员这个职业,只要学生在就业中沾上公务员的边,家长就会让学生推掉其他工作,这是因家长受他们的生活背景、社会阅历的影响及社会对公务员的认可度所导致的,但这未必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更重要的是一部分适宜搞科研的优秀学生人才流入公务员群体,并不利于社会的平衡发展。
高考放宽年龄限制以后,大学生群体的来源呈现多样化特征,有自考生、续本生、成考生、高职生等多种成分,这个复杂群体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现在在校生大多为90后,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情趣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作为新生代的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社会上的影响也不一样,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差别很大,表现参差不齐。随着社会对人的生命价值认识的提升,在大众化教育的大学里,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复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问题发生后,学生工作教师往往会疲于应付,在工作中非常被动。还有一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态度偏执,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基本正常,但受外界刺激产生极端心理,行为举止异常,给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困扰。这都是大众化教育阶段出现的新问题。
在大众化教育的环境中学生群体的构成复杂,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学生干部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出现管理混乱,不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目标等现象,体现出学生干部自身能力的不足。有的学生干部因只顾忙于学生工作,成绩较差;还有的学生干部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对于院系布置的学生活动,草草应付;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竞选学生干部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拥有一定的权力,便于以权谋私,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
基于高校在快速大众化教育模式下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相关的政策与形势,努力培养人才以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做好各类问题学生的辅导工作,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依靠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团队,而人才主要来源于高校培养。高校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差别化培养,而学生工作在差别化培养学生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有较多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对学生比较了解,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如何做到更加有效地培养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一,确定优秀学生比例,建立优秀学生档案。学生工作教师要有专业化的素养,要有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快速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有了高素质的学生工作管理者才能建立和管理好优秀学生档案。对此,笔者建议,对优秀学生比例的确定,可以按照成绩排名在科研成果突出且在各类竞赛中成绩优异和语言写作、表达等方面有突出能力的学生中选定,在建立优秀学生档案后,实行定期约谈,答疑解惑,根据其特点提供培训或实践的机会,定期进行总结和反馈。
第二,建立竞争机制,培养优秀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成立兴趣小组,组织专业教师为其指导,参与高校之间的比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上参与实践,争取早日融入社会。在内部管理上,为新建的学生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审批前沿科研项目,淘汰落后的科研项目,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好保障。
第三,实现优秀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在提高优秀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支教、献血及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等。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建设校园文化,举办校园人文知识系列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个性发展是其创造力的源泉,在充分鼓励个性发展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社会创新服务模式,创建危机处理机制,特别关注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指在学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一定缺陷、缺点和不足,或者所犯错误较突出,对自己、他人或者集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学生[4]。问题学生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令人头疼的劣迹上,更多体现在学生人际交往、自闭自卑、焦虑抑郁等表现上,这些表现中大部分是因成长环境中某些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一些是遗传的因素。对于这些学生,学生工作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给予人文关怀、教育帮扶,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督促其积极进行治疗。
第一,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建立良好的远程沟通,促进问题学生步入正轨。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成长。尤其是大学生中的问题学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家长对学生入学前的成长环境比较熟悉,能为高校学生工作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工作教师对问题学生要与家长保持沟通,这样不但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还能让家长了解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学校督促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分析大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对未来充满憧憬,在向成人的过渡期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心理辅导教师做好学生心理检测,正确理解和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普及“面”上找出有效的“点”,将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常态化管理。面对种类繁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工作教师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能准确判断学生存在问题的轻重,以便于配合专业辅导教师积极开展工作,对问题学生防患于未然。对于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成立学生工作教师、家长和学生干部的联合小组,三者之间应建立联系,确立由学生工作教师主抓,家长配合,学生干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的模式,指导这类学生顺利走向社会。
第三,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正确、快速地处理突发事件。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就业压力等因素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呈现出脆弱的一面。近几年高校频发的坠楼事件着实让学校头疼,学生工作教师,对于防范此类突发事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工作教师面对这些突发事件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对于学生校园死亡事件,学校要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根据具体情况,按时预定的程序快速、高效地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工作教师由于熟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应冲在第一线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处理好其他相关同学的情绪安抚问题,避免次生灾害发生。
以学生干部管理队伍为核心,以学生党员为先锋,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学生工作教师对于普通学生日常管理要抓好核心工作,改革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将大部分工作交给学生自己管理。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干部和党员能够理解工作内涵,按照学生自己的处理方式完成任务;二是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抓住工作发展的关键点,保证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不会出现偏差和质量问题,这种方式既可少占教师的时间,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第一,建设优秀学生干部团队,实现学生工作自我管理。学校二级学院的学生会和团总支中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建设学生干部团队,首先要选拔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工作热心、踏实肯干和沟通能力强的同学;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考核体系,建立自评、群众评议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制度;最后要搞好学生队伍的内部协作,共同完成院系的各项任务,拓宽学生事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将学生内部的小困扰、小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第二,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从学生入党开始就严格要求,在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加强党支部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让学生党员顶得上、靠得住,在行为上为其他同学起到示范作用,让其他同学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每年要安排高年级的优秀党员为新生开展党员服务、组织宣讲党史等系列活动,让新同学了解党情和认识党性,通过规范化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真正起到发展一个党员,影响一批同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的作用。
在国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学生数量迅速扩张,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高校快速大众化教育形势下的学生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理清思路,在全面管理的同时抓住重点,保证新形势下学生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1]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载《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2]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载《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3]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0年6月8日。
[4]徐 梅 顾佳滨:《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归因分析及对策》,载《考试周刊》,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