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玉
学校热衷排名图个啥
◎/陈新玉
每年中考、高考过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录取学校往往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学校也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马路上拉横幅、菜市场放广播、电视台播祝贺、校门口发传单,手段各具特色,方式不一而足。
学校热衷于宣传考试“佳绩”,到底图个啥呢?
提升影响,招收优质生源。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清楚,优质生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没有了优质生源,即便是陶行知、魏书生这些教育专家,也会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慨叹。故而许多名校不惜血本,到各地区、各基层学校挖掘苗子,优厚条件是免除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另外提供一定的生活费,有的还为陪读学生父母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目的就是要将目标学生招入学校。有了好苗子,加上良好的师资条件,最终取得优异教学效果自然指日可待。要知道,很多聪明学生,即便放在非常一般的学校,最终也能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名师汇聚,锦上添花。不可否认,各地各校总有一些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特别突出的教师,这些人就是学校的顶梁柱,就是那所学校的名师。而每个地方首屈一指的初中、高中,因为待遇高、福利好,总是无一例外网罗了该地区乃至于周边县市的一批名师,这种名校对名师的聚集导致了学校之间师资力量产生巨大差距,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和两极分化。名校教师大都是名师,学生都是招收的优秀生,想不出教学成绩都难;普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佳,学生都是别的学校挑剩下的,想出成绩可谓是难上加难。
名校“逐利”路人皆知。学校出了名,优质生源跟着源源不断,名师也慕名而至,教学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但对于那些达不到招收条件要求的学生,家长可就惨了。想进入名校就读,就只有“心甘情愿”缴纳一笔不菲的“择校费”,一万,三万,五万,学生的成绩不同,价格也就因人而异。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不让孩子再次“输在起跑线”上,甘愿节衣缩食,即便举债,也要把孩子送到名校就读。但这些择校生,几年后很大一部分都会沦落为“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而学校不惜血本招收的优质生源,则充当了“太子”的角色,为学校赢得了面子。
学校排名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生存的土壤,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其中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是,此种现象,加剧了教育不公,加剧了社会对教育的鄙视。
仙桃市毛嘴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