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璐
考试排名的弊端
◎/刘 璐
一直以来,考试都被作为一种知识水平的鉴定方法,用来测试教育行为的效果。有考试,就有评分。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考试来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测和检验,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还可以通过考试及其成绩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考核。所以,考试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主体惯于采取的评价方式,有其必然性。目前,在高中和大学的入学考试中,中高考相对而言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可以检验求学者某一时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能否进入更高一级学习阶段。
每一个参加中高考的考生都会获得与自己答题水平和状态相符合的成绩,这个成绩对考生本人来说,应该具有私密性。公开中高考成绩排名情况,暴露出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对成绩进行排名没有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高考成绩进行排名是一个错误的社会导向,无形中引导社会、家长、学生过分关注分数,忽视了对青少年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关注和评价,造成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现象。考试,特别是选拔人才的中高考,其评价内容应融合理性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检验,融合思维与价值观形成的训练,融合交流与合作共享意识的培养,融合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惯的养成。因此,必须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坚持正确的导向,引导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成长成才打好基础。
对成绩进行排名与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相违背。对成绩进行排名从根本上说与“眼球经济”类似,是为了吸引社会关注,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投入和资源。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排名“优等生”身上,而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得不到关注、鼓励与赞扬,这样的教育理念从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相违背的。社会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不是资本主义式的精英教育观,应将知识传授、人文关怀惠及全体学生,有教无类。在实际工作中,不应该通过成绩的高低把人划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制造青少年心灵上的不平等。教育考试机构、学校和教师不仅应保守分数这个秘密,更应该对处于分数金字塔底端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想办法提高,因为他们同样是人才。
对成绩进行排名,反映的是当前学校绩效评价的简单化倾向和极端功利性。仅仅依靠中高考的成绩排名决定考生的成败,同时决定学校的名声和能否获得优质师资、财力投入,这种单一指标和标准是对学校、教师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偷懒的做法,表现出极端的功利性。应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互助、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对学校推行教育活动、教师执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一个学习阶段的表现和成果,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师评生三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形成对学校、教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及一个阶段绩效的基本判断、比较和鉴别,以此评判教师从教水平能力的高低,促进学校之间的优胜劣汰。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