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方法论诠释

2012-01-27 23:49郭祥才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方法论科学发展

郭祥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112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具有发展的世界观功能,还有发展的方法论功能。为了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功能,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在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基本思想的同时,明确地将统筹兼顾规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并就其方法论功能和要求作了深刻地论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统筹兼顾方法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充分认识和把握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历史演进、功能定位、基本内涵、表现形态和行为准则等问题,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

统筹兼顾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日益丰富起来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多次论述并成功地运用过统筹兼顾的方法,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高度重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1950年,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要“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便把统筹兼顾从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方针,上升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的高度加以规定。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就是运用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关系,从而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还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经验,把民主革命时期的“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两兼顾”原则,发展成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三兼顾”原则。他说:“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②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在延安的时候,就采取这个方针。”③“这是一个什么方针呢?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实行这样一个方针比较好,乱子出得比较少。这样统筹兼顾的思想,要向大家说清楚。”④紧接着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专门用一节的篇幅进一步论述了统筹兼顾的问题,并阐明了统筹兼顾的含义和目的。他指出:“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已经把统筹兼顾用以解决革命问题,转向了用以解决发展问题,上升为发展方法论;统筹兼顾既是调节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群体利益关系、解决各种社会主义矛盾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根本方法,也是人们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的根本方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已经为“统筹兼顾”方法论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大力弘扬“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⑥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而统筹兼顾便是这个精髓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邓小平就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⑦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更是要求人们注重统筹兼顾,在他看来,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⑧。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实际运用,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正视计划与市场,按照计划与市场相互兼容而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致富之路。从农村改革促进城市改革,稳定农村搞好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城市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城乡有序改革与发展,到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而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那时沿海地区要服从这个大局,即区域统筹发展的“两个大局”。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统一”的现代化整体推进。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不步走”的战略步骤,到“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这些都无不体现了邓小平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党的执政理念上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三个代表”是统筹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兼顾到了党所要代表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反映了统筹兼顾的原则,同样,贯彻和践行“三个代表”也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又进入一个新历史阶段。正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后的重要讲话。这是继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我们党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运用于系统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新的篇章。从宏观上看,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矛盾和问题概括为相辅相成的十二大关系,看成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领全局,突出重点,又要顾及到这十几大关系,这首先就体现了统筹兼顾。从微观上看,对每一个关系的分析和解决更是反映了统筹兼顾。强调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强调不要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强调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要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合理结构;强调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强调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展经济;强调要进一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强调要积极地扩大对外开放,做到独立自主而不闭关自守,自力更生而不盲目排外;强调必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强调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同时,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强国防建设;强调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统筹兼顾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功能定位与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述,也是对统筹兼顾方法论功能的科学定位,对此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化体系来看,按照世界观就是方法论的逻辑来说,构成科学发展定》,在确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的时候,就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即“五个统筹”的要求。特别是《决定》又把“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⑨,相并列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所必须的“五个坚持”之一明确地提出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进一步阐明统筹兼顾的思想,他指出:“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进展,统筹安排和推进各项改革,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⑩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表述的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结合在一起,看成是完整的科学发展观。到了党的十七大就明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观的所有内涵或要素都能够成为方法论,但是根本的方法还只能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维度的,可以说是发展观的集合体,它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结合为有机整体,形成统一的发展观,并以此来统领所有发展实践,所以,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就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其次,从科学发展观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机制来看,科学发展观主张,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恪守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又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也就是说,在科学发展观看来,发展是第一要义,而不是唯一要义,必须将发展寓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中,统筹安排,并兼顾到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事业的有机统一。所以,无论是“第一要义”的内涵,还是实现“第一要义”,都必须坚持和遵循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不是主张单一“人本论”,而是主张“人本核心论”,这是统筹兼顾方法论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正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所以能够兼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它们作为基本要求,内在地统一起来。就是从发展的本体论上看,也正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而能够兼顾到自然、社会,使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成为统一发展本体,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有,以人为本的实现更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人为本无论从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人的各项权益,还是从为人而发展、靠人而发展、发展成果让人共享来看,都离不开个人与社会,局部与整体,国家与企业、先富与后富;还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各主体之间的统筹安排和相互兼顾。全面发展是从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去规定的,所强调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顾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系统配置和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所有文明的全面进步,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而要达到这样的发展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协调发展更是直接反映了统筹兼顾的要求,协调发展既要以发展为主题,又要顾及发展的协调性;既要着眼于全局,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又要突出重点,特别是要处理好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使均衡与非均衡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可见,统筹兼顾本身就是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如果说,协调发展主要是从发展的空间和结构上规定的话,而可持续则主要是从发展的时序和进程上去规定的,发展还要处理好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发展与再发展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所以在空间和结构上需要统筹兼顾,在时序和进程上也需要统筹兼顾,而且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样存在着统筹兼顾的问题。

再次,从现实的发展实践来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更加凸显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功能,更好地运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这里不仅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还包括: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统筹兼顾”,固然有其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综合平衡之义,但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所体现的发展辩证法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其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发展必然是整体性的,但这种整体性是由诸多局部性所构成的,同样,任何局部性的发展都必须从属于整体性的发展,没有局部构成的所谓整体那是笼统的混沌的,没有动力和活力的,没有置于整体中的局部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整体是局部构成的整体,局部是整体中的局部,在发展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整体,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顾及局部,使发展始终处于整体与局部的良性互动之中。在发展本体上,既要将自然、人、社会看成是统一的整体,始终从“三位一体”出发去思考发展,制定发展战略,又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自然、人、社会各自在本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本体系统与构成要素形成良性的互动。还有我们讲的诸如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全国一盘棋,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统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都是整体与局部的统筹兼顾。

第二,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发展的上升性、进步性趋势,在本质上实现新陈代谢,这是所有发展的共性,但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历史过程和阶段,以及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其上升性、进步性,新陈代谢的要求、条件、实现形式、表现特征等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各自的特点,发展是共性的,而发展的共性又是寓于个性之中的,通过个性体现出来的,共性与个性是不可分割的。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非常复杂的,是可变的,共性可以转化为个性,个性也可以转化为其共性,区分也是相对的,在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发展的理念、需求、动力、条件、目标、道路、制度、体制、机制、方式、战略;等等。这就要求在发展的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既要坚持具有普遍性的发展理论为指导,又要从具体发展实际出发,使普遍的发展理论与具体的发展实践相结合;既要尊重遵循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又要积极探索和揭示反映现实发展要求的特殊规律,更好地按规律办事;既要以根本的制度、体制和方式,共同的道路和目标来统领发展,使之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又要按照具体的历史阶段和不同要求选择有自己特色的制度、体制和方式,道路和目标。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在当今时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所有发展的最一般、最本质、最共同的要求,但是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一样,发展形态也不一样,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不尽相同了,我们作为后发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由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以及经济全球化给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科学发展必须与跨越发展紧密地统一起来,使科学发展寓于跨越发展之中,在跨越发展过程中充分地体现科学发展,也就是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又要兼顾到我们的后发型,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统一起来,走一条反映中国要求的新型现代化之路,也就是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三,重点与一般的统一。在复杂发展系统中,无论从要素构成,还是从矛盾上看,总是有其中的一个要素或一对矛盾是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其它的要素或矛盾却是居次要地位、起次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确定好发展的中心任务或抓住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在围绕发展中心的前提下,并以此来带动其它发展任务有效实现,在突出解决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并通过主要矛盾的解决,促使其它矛盾的有效解决,这就是在重点与一般关系上的统筹兼顾。“十个指头弹钢琴”所说的也就是这样的方法论。我们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人本核心论”,都是反映了这种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苔藓和地衣是苔原植被的重要种类。北极的地表下有坚硬的永久性冻土层,植物的根无法突破冻土层继续向下生长,只能在冻土层上方大约30厘米厚的土层里“舒展身体”,汲取营养。

第四,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在发展问题上,既要有博大的胸怀,宽广的视野,面向世界,面向全国,又要有平和的心态,务实的作风,立足国情、立足当地;既要有宏伟的发展蓝图,战略规划,又要有可行性的实践方案,战术安排,既要有系统调控的制度体制,又要有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机制。宏观是相对微观而言的,宏观是兼顾到微观的宏观,而微观是受宏观统领和调控的微观,在发展过程中当进行宏观规划的时候,必须兼顾到微观的层面,而当进行微观具体设计和实践的时候,就必须善于用宏观的思维和战略来统领。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我们所要坚持的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新型工业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兴国、创新型国家、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等等一系列宏观重大战略,都必须积极地贯彻到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微观活动领域,使宏观与微观统筹兼顾起来。

第五,近期与长远的统一。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当前的发展和长远的发展联系起来。既考虑现在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既要获得近期的利益,又要遵循持久效益,既要有利于当代人的发展,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又要确保长远目标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就是追求现实与未来、发展与再发展相统一的持续效益。我们现在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环境友好型建设,都是为了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实现近期与长远的统一,真正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六,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发展总是由低级走向高级,总趋势必然是上升性进步性的,这是一元的,不坚持这一点就会陷入循环论和倒退论,但发展的过程和道路却是复杂而曲折的,发展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发展的根本趋势上与其道路、方式是具有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发展是有规律性,发展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而不能无视规律,这是一元的,但发展的规律性与发展的价值性是相联系的,不同的利益主体可以按照合乎规律与合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去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所以,发展规律与发展模式也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发展必须反映共性,服从大局,体现整体效益,这是一元的,但共性又是寓于个性之中的,大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效益也要由个体性来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存在着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发展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探索的过程,在进行对象化活动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在认识和探索发展过程中也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这就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探索发展问题上,必须坚持真理,要尽可能地达成共识,但由于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发展的道路、方式的正确认识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发展问题上又要鼓励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允许有不同的观念、意见的存在,既要求同,也要存异。我们在科学发展上应当将一元与多元的统一纳入到统筹兼顾的思想内涵之中。

三、统筹兼顾的表现形态和行为准则

统筹兼顾不仅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其表现形态也是多方面的,根据毛泽东所论述的十大关系,江泽民所论述的十二大关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八大统筹等一系列关于统筹兼顾的具体论述,如果从方法论上加以提升,至少可以把它概括为如下几大类的表现形态。

一是以主客体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发展从本体论上看,最重要的就是主客体的对象性存在和对象化活动,统筹兼顾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本体系统,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统筹关系,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人口与资源环境等等,我们所讲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发展的一切方面、一切领域都要处理好以主客体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问题。

二是以时空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时空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同样也是发展的存在方式,任何发展实践活动都在特定空间和时间里进行的,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统筹关系,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与国外、当前与长远、现实与未来等,无论是毛泽东的“十大关系”,江泽民的“十二大关系”,还是胡锦涛的“八大统筹”反映在时空关系上的统筹兼顾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三是以文明业态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发展必然体现为文明,通过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呈现出由低级走向高级。高级文明形态取代低级文明形态,并不等于取消低级文明形态,只是文明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和改变,在统一历史进程中不同性质的文明形态并存是必然的。文明形态的演进,或者说发展实践活动还要通过不同的产业来体现,而产业也有高低之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融合的问题。发展表现在文明业态上的统筹兼顾是很多的,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文明形态和产业的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这些都需要统筹兼顾。在毛泽东的“十大关系”,江泽民的“十二大关系”,胡锦涛的“八大统筹”都是作为重点来论述的。

四是以利益关系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发展观与利益观是不可分割的,在发展过程中利益是不可回避的,发展的统筹兼顾说到底,就是要统筹和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富裕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现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先富与后富的关系;等等。以利益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是所有统筹兼顾的集中体现。

五是以制度体制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发展存在着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必须通过制度和体制来体现,制度和体制是发展的根本保证,制度和体制层面的统筹兼顾也是多方面的,如不同所有制的统筹兼顾,资源配置与成果分配制度的统筹兼顾,政府与市场,企业与市场的统筹兼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制度与体制上的统筹兼顾。

六是以战略决策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发展是离不开战略决策的,而战略决策也有统筹兼顾的问题,无论是战略决策的提出,还是贯彻都存在着统筹兼顾的问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步走”,新型工业化,创新型国家,这些都是我们党在制定重大战略决策坚持统筹兼顾的真实写照。

以上这些分类也只是相对性而已,在实际过程中是经常融合在一起的,但是通过这样分门别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最重要的在于实际运用,同样统筹兼顾也不是孤立的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行为准则,这些基本的准则归结起来,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将统筹兼顾纳入科学发展观系统运用之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要通过统筹兼顾的方法来体现,而在运用统筹兼顾的时候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都要贯穿于实际活动之中。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意味着在运用统筹兼顾处理一切问题时,都必须坚持以发展为前提,统筹兼顾是发展的统筹兼顾,离开了发展或者降低了发展的位置,任何统筹兼顾都会失去其真实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八大”等各种统筹问题都是着眼于发展的,要在发展中进行统筹兼顾,又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发展。发展要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对发展进行统筹兼顾就要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满足人的需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统筹兼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任何统筹兼顾也都要靠人来解决,包括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最终统筹兼顾到底对不对,统筹兼顾的成效,还要看是不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同样,在进行统筹兼顾的活动中也必须满足这样的要求,离开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也就无法谈起。

第二,必须把统筹兼顾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统一起来,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灵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辩证法与唯物论是统一的,科学发展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也必然如此,统筹兼顾绝不是主观的,想当然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任何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而进行的统筹兼顾都是不真实的。统筹兼顾需要打破固有的格局、原有的体制机制,利益关系,发展模式等,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原来合理的统筹兼顾关系也会失去合理性,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统筹兼顾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引入统筹兼顾的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发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还要体现发展的正义性,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也不能脱离发展的正义性,任何发展的统筹兼顾无不反映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代内与代际的利益关系,即使在当代也存在着不同发展主体的利益关系,比如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等都有利益关系,所以,离开了公平公正抽象地谈论统筹兼顾是危险的,任何方法的运用都是有条件,有原则的。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250页。

⑨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页。

⑩《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版第47~4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1961.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5]邓小平文选[M]:1~3.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6.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R].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R].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

[9]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与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0]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11][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华夏出版社,1987.

[1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3][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5]吉利斯.发展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6]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7]罗宾·科恩.全球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方法论科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UAF的方法论意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