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梅 周振坤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150001)
抑郁性神经症又称心境恶劣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不断激烈,本病患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社会问题及经济负担。有调查表明,抑郁性神经症发病率约占精神科门诊病人的5%~10%[1],国内统计为3.11%[2]。目前此病的治疗多用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此药毒副反应小,临床应用较广,但长期服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对认知功能、焦虑/躯体化症状的改善不明显,出现消化、中枢神经、自主神经系统毒副作用,且长时间服用会导致机体对抗抑郁剂的耐受性,减弱疗效。
本病属中医学“郁病”范畴,一般认为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为肝气不舒,气机郁结,兼有血瘀、化火、痰结、心神惑乱等,临床报道郁证的治疗多以疏肝行气解郁为大法。针灸治疗本病具有无副作用、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等优势,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应用头穴透刺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40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项研究全部病例均来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7例,女33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8岁。对照组男6例,女34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9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抑郁性神经症西医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委员会通过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R]的诊断标准)[2],属轻、中度抑郁(20分<HAMD 24项总分<35分)。符合中医“郁病”之肝气郁结证和气郁化火证诊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郁病诊断依据和中医辨证分型)。意识清楚,无失语、智能障碍,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能理解量表内容并配合治疗。年龄18岁以上,70岁以下。近2周未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
治疗组(头穴透刺组):取穴:神庭透印堂、悬颅透悬厘、囟会透头临泣。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斜刺进针,针与头皮呈15°夹角,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到达相应穴位。快速捻转1~2min,频率为200转/min。取得较强针感后,留针30min,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
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口服黛力新,连续治疗30天。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工作生活不受影响,HAMD减分率≥75%;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工作,但工作生活能力达不到病前水平,HAMD减分率≥50%;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但工作生活能力差,HAMD减分率≥25%;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HAMD减分率<25%。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治愈12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根据头部归经及主治,结合脑神经解剖结构及皮层下的功能定位,选取神庭透印堂、悬颅透悬厘、囟会透头临泣。神庭是督脉的穴位,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又行脊里,入络脑,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主髓通脑;头临泣为胆经的穴位,是“阳维和太阳会于此穴”。头临泣、悬颅、悬厘均为胆经的穴位,胆经的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通过透刺上述穴位使病变部位脉络通畅、阴阳调和、气血平和,从而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化瘀散结、行气开郁、宁心安神,达到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目的。
[1]黄明生,刘协和.精神疾病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15.
[2]沈渔邨 .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