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靖 林 亮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实验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从词面理解为调养生息。中医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和方法,但最值得关注的是顺时养生。正如《内经灵枢·本神篇》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顺应四时而适寒暑变化调整工作和休息,则病邪不能侵袭人体,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逃不出这个环境的约束,每个人都要经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即是顺应,人要顺应自然,顺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四时阴阳变化特点为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天封藏在地面以下的阳气升腾出于地面,地下阳气多于地面阳气,夏季阳气逐渐旺盛浮于地面之上,夏至阳旺之极到秋天阳气始沉,地上阳气多于地下阳气,冬天阳气封藏于地下,冬至日阴气极盛,阳气封藏极深,地面阳气最弱。到来年春天封藏的阳气开始升发,如此形成一个循环。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人于自然是协调统一的,人与四时之气不和则疾病丛生。春季在五行中属木,木性条达、冲和,此时肝气旺盛,中年老人易于动怒,肝气升腾太过,易患眩晕、中风之病。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腠理稀疏,毛孔开,暑热邪气易侵入人体,而致暑热感冒等症。汗出多,贪风凉,一面皮肤温度下降血管收缩,一面皮肤温度较高血管舒张,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易使人感到头痛、头晕、腿酸、全身不舒服。夏季阳气正旺,天气炎热,“同气相求”容易引发阴津耗伤而导致“中暑”等疾病,因此,夏季养生以顾护津液为主,夏季为心所属,尤其要清心热、养心阴。秋季气候干燥,易致血枯津亏,皮肤干燥。秋天阳气沉降,阳气本是升发之性,能沉降实属难得,故多升降反复,易致人体患病。冬季阳气最弱,机体的温煦作用降低,外界环境的寒气重,易患冻疮。冬至之日,天人的下部阳多,阳多则动,多病遗精白带。[1]
3.1 四时饮食有法 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春宜食凉,夏宜食寒,以助阳气生长,以养于阳;秋宜食温,冬宜食热,以养于阴。 《周礼》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根据季节的性味属性进食。春季肝木旺,易伤脾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要预防脾土虚弱,宜多食甘味以养脾气。秋季需进补,但必须根据气候的变化来进行。秋分前,人们刚刚经历过酷暑,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切忌顿顿大鱼大肉。因为大量进补会增加脾胃负担,使本来就处于疲弱状态的消化脏器难以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特别是体虚者,骤用补药或补品更加难以消化和吸收。[2]冬季阴气盛,阳气伏藏于体内,人体阳气亦随之内收,体内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进补温性食物以助阳气生化,能使营养物质最大限度储存,以滋五脏四肢百骸。
3.2 四时起居有时 古人提倡养生要慎起居,人应四时阴阳变化也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春季封藏于地下的阳气升发,早起使得自身阳气随外界同步升发。夏季自然界阳气充沛,适当的延长活动时间使身体阳气得到自然疏泄,避免郁藏体内化火成疾。秋冬两季阳气逐渐消退,阴气日渐旺盛,处于主导地位,秋季为少阴,阴气与阳气互存,阳气下沉,阴气滋生,早卧以养阳气;冬季为太阴,属水,主封藏,阴气最盛,阳气最弱,所以冬季养生关键在于闭藏阳气,此时要注意顾护阳气,即是多睡少动减少阳气的耗损。
3.3 四时调养精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春季以使志生,是指顺应肝木的条达、舒畅特性使志气生,志气不生则损伤肝气,就会降低对夏天的适应力。夏季阳气旺盛,与体内阳气相呼应,易发怒,应心情保持愉快避免损伤心气。《管子》中记载: “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季应注意收藏,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切忌悲伤扰乱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冬天阳气闭藏,应保持心态平和宁静。总之,春应生发之机当心情舒畅,夏应华实之象当精神饱满,秋应平容之性当安定内敛,冬潜伏伏之气藏而不露。[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谆谆告诫道:“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养生实践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了解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每个季节阴阳变化特点,顺应阴阳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摄,养阳以助生长之能,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如此,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1]刘力宏.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本社,2007:13.
[2]张婉瑜,杨建宇.药王孙思邈四季养生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9(19):25-26.
[3]马淑然,赵树宏,李彦军,等.《内经》四季养生学说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