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地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 长春 13006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它是一种短暂的、可逆的、反复发作的局部脑血流循环障碍。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脑低灌注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的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选取我中心近3年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临床诊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患者58例,分别应用丹红注射液及注射用盐酸培他司汀进行对比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5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均为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本门诊患者。治疗组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40~76岁。对照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39~76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标准[1]:①一般为中老年人;②多有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或颈椎病史;③突然出现眩晕,常与头位、体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④眩晕发作时伴有一种或数种神经缺血的症状体征;⑤常在24小时内减轻或消失,以后再发作;⑥除外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和耳科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临床、辅助检查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1.2 方法 治疗组应用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1次/每天,疗程10天。对照组应用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20ml加生理盐水或者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1次/每天,疗程为10天。两组均给予镇静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降脂等治疗。
1.3 治疗评定 两组患者治疗10天后,根据临床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评定:①基本治愈:症状消失,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基本正常;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TCD有明显改善;③有效:症状减轻,TCD数值无明显改善;④无效:症状未减轻,TCD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比较,两组治疗结果如表1:①治疗组基本治愈率62.1%,对照组3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治疗组显效率 (基本治愈+显效)为86.2%,对照组为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很多,多数由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一般认为多数VBI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伴有颈椎病、高血脂症、高血粘度等,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狭窄变细,血流速度减慢减少。据文献报道高血压或高血脂引起椎动脉本身原发性改变,如管腔僵硬迂曲、粥样硬化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之一。另外颈椎病也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其他还与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与血流动力学等各种病因及各种途径有关。其诊断手段,文献记载CTA可能作为诊断椎-基底动脉不足首选方法之一,与DSA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值得临床推广,其优于MRA、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VBI是临床上常规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脑干、小脑、丘脑、大脑半球后3/5部分的局部脑血流循环障碍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出现眩晕、构音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异常的眼球活动、复视、交叉运动或感觉障碍、偏音或双侧视力丧失等。有效地改变局部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对控制症状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丹红注射液是由丹参、红花主要药效成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丹参具有抗心肌缺血、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及动脉硬化作用,丹参可以加快血流速、抗凝血、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红花是传统的活血化瘀药,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和改善纤维蛋白溶酶活性、防止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等作用。综上所述,二者合用具有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使全血凝度、血浆凝度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加快,对抗红细胞聚集;抑制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变,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凝度,提高耐缺氧能力,对缺血、缺氧状态下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减轻脑水肿,维护脑循环血液灌注,改善组织的缺氧状态,抑制脑血栓形成[2-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在治疗上应用活血、通络方法。丹红注射液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提取的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单体而成,由丹参、红花的有效成分组成。其中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素,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和减少血小板及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作用,加快血液流速,消除血液瘀滞,改善血液循环。红花的有效成分为红花黄素,具有提高红细胞变性,改善血液粘稠度,有抗氧化,抑制自由基作用,减轻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从而起到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作用。
通过临床观察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明显优于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其临床治愈率、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但对于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即使系统应用药物治疗,再发缺血事件仍可高达55.5%。因此对明确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的VBI患者,应积极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血管内支架形成术,由于其微创恢复快,已逐渐应用于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治疗,但其有效性、安全性和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探讨。
[1]周光斗,刘振华,陈俊.临床神经疾病诊断学[M].广东出版社,2003:8.
[2]张新春,张晓冬.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223例临床观察[J].远宁中医,2005,19:222-223.
[3]雷宏斌.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0,18(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