侴海燕 车小新 钱 革 (河南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3)
近几年来,我国艾滋病传播途径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有偿供血为主变为以性传播为主,HIV感染合并性病特别是尖锐湿疣的病人日益增多,部分HIV感染合并尖锐湿疣的病人表现出与普通尖锐湿疣患者不同的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问题。
1.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1岁,农民,因外阴、肛周疣状肿物2年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外阴、肛周出现疣状增生物,无痛痒等不适症状,在当地医院诊为“尖锐湿疣”,多次行液氮冷冻治疗,疗效不佳,肿物逐渐增大。2007年9月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腹泻,在当地县人民医院经相关检查后诊断为艾滋病。近半年行鸡尾酒疗法抗病毒治疗至今(拉米夫定每日300 mg,奈韦拉平每日400 mg、司他夫定每日60 mg),无发热咳嗽、无乏力纳差、无腹胀稀便等不适。但疣状增生物生长较快,已占满整个会阴部和肛周,糜烂、出血,排尿时稍有阻挡,尿线变细或分叉。患者否认婚外性行为史,配偶体健,有一子一女,其女亦为HIV抗体阳性。既往1995年、1996年、2002年在当地县人民医院输血三次。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会阴部可见高度增生的疣状肿物,呈淡红色乳头状、菜花样新生物并血性分泌物,糜烂、出血,排尿时稍有阻挡,尿线变细或分叉;大小约为12 cm×6 cm×3 cm,完全覆盖外阴与肛门,表面湿润、有异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7.23×109/L,NEU 73.0%,LYM 73.0%,RBC 3.67 ×1012/L,HGB 92.80 g/L,PLT 135 ×109/L。尿常规:潜血 1+,红细胞 50/μl,白细胞56.0/μl,上皮细胞 20/μl,细菌 10 423/μl,余无异常。HPV 芯片分型(21种):HPV-11阳性;RPR(-),HIV抗体(+)。组织病理:符合尖锐湿疣。醋酸白试验:阳性。诊断:①巨大型尖锐湿疣,②艾滋病。曾多次采用液氮冷冻、干扰素皮损内注射、5-氟尿嘧啶外敷、艾拉光动力治疗、基底丝线缝扎及平阳霉素硬化注射等治疗,效果均不明显,瘤体无明显变化。遂收住院,拟行尖锐湿疣高频电刀切除术。
1.2 治疗方法 完善各项术前准备,硬膜外麻醉,患者取截石位,手术野常规消毒后,电刀烧灼尖锐湿疣病灶,将病灶基底和边缘彻底清除干净(贴疣体基底部仔细削切,深度控制在真皮浅层),通过压迫、钳夹、电凝止血,必要时缝扎止血,再用放大镜及醋酸白试验仔细检查残存或亚临床感染的疣体,一并祛除,但是整个创面不缝合。全部疣体切除后,以0.5%碘伏外搽创面,最后用1 ml生理盐水溶解300万U干扰素于病灶基底注射,隔日1次,共15次(疗程1个月)。凡士林纱布覆盖,无菌纱布贴敷固定,丁字带加压包扎。留置尿管,48 h后拔除。术后3 d每日换药,此后暴露创面,每日嘱患者以1∶5 000高锰酸钾粉坐浴,直至创面愈合。术后常规静脉点滴抗生素3 d,住院1 w后出院。出院后每2周复诊1次。
1.3 疗效判定 皮损全部消退,创面愈合,3个月内无新发皮损为治愈;无再接触史,治疗后3个月内再次出现新发皮损为复发。
患者首次2 w后复诊时,可见创面大部愈合,大部瘤体消退,仅大小阴唇、肛周及肛门黏膜残余少许疣体。再次以电灼刀治疗。第3次随访时(术后45 d),疣体消失,创面全部愈合,且无瘢痕及外观畸形。手术后3~6个月复查HPV-DNA阴性。治疗后观察8~12个月,病变无复发,无尿道外口狭窄。
巨大型尖锐湿疣又称为Buschke-lowenstein肿瘤,临床上应与疣状癌相区别,但其组织病理呈良性改变,主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感染有关〔1〕。治疗方面虽然有物理、化学、药物等多种手段可供选择,但对于体积巨大的尖锐湿疣,效果均不理想。本例患者主要采用高频电刀切削烧灼为主,结合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该术式治疗体积巨大的疣体有很多优点〔2〕:(1)手术迅速彻底,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大部分疣体去除;(2)能够有效地防止术中和术后出血;(3)手术遗留浅表性瘢痕,很好地保留了患者外阴和肛周的形状和功能;(4)手术可以反复多次进行。
1 丁正松.高频电离子刀合中药治疗肛周巨大尖锐湿疣〔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211-2.
2 侯存军,李中伟.Buschke-Lowenstein瘤的研究现状〔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4):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