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丁家波,程君生,毛开荣,张维珍
(1.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 100081;2.长春市农科院,长春 130111)
布氏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我国自21世纪以来,布病发病率迅速上升,部分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暴发和流行。目前,布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较为严重的二类传染病之一[1-2]。
布病的感染和患病具有明显的职业性,与羊、牛、猪等牲畜接触越密切的人群,其感染率和患病率越高。从业人员中以饲养、配种、屠宰、乳肉加工类、皮毛、兽医人员和布病菌苗生产人员为重点感染的职业人群,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高校学生因动物实验感染布病的情况[3]。如何预防职业性布氏菌病已经成为控制人间布病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目前布病在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暴发和流行情况,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如何预防职业性布氏菌病。
据调查,2010年我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24个市(县、区)报告新发病例35043例,新发病例中患病人群以农牧民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8.69%以上[4]。而且,有调查显示,农牧民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群对布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61.3%[5],说明农牧民预防布病的健康知晓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县(市、区)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自我保护意识。除重点加强宣传教育外,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源头切断病畜感染密切接触人群:①认清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危害;②设立单独的产羔室,保证日常接产工作,接产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布病感染畜流产物,接产后注意环境和个人消毒;③坚持做好饲养环境的消毒工作,尤其对病畜、死畜的肉、内脏及皮毛等要深埋或焚烧掉,并做好现场的消毒、清理。牧区或农村地区羊圈、畜舍一定要远离居住地;④按照相关工作制度和防疫要求,积极配合政府兽医部门检疫、淘汰阳性病畜。
研究显示,人间布氏菌病的发生与畜间布氏菌病的发生呈正相关的关系。一旦人间新发现布氏菌病病例,一定在畜间存在活动性疫源[6-8]。如果病畜进入流通环节,屠宰、乳肉加工、皮毛加工类等职业人群容易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结膜等途径被感染。据调查,我国职业性布病中以乳肉加工行业工人为主,感染率及患病率均较高[9-10]。这部分职业人群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体表接触感染,日常工作中应备有工作服、胶皮手套、橡胶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靴等,有条件还可以佩戴防护眼镜,防止通过眼结膜感染。建议今后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积极协调配合,严把畜产品调运、屠宰和检疫的关口,密切关注畜间疫情动态,设立专项基金,向乳肉加工等行业工人发放防护服等基本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目前,我国生产兽用布病疫苗的生物制品企业共有4家,布病疫苗品种全部为弱毒活疫苗,企业生产人员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但是,随着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实施GMP管理以来,这种情况明显改善,风险已经降到最低。生产人员发生的感染情况特点为:①感染少、患病少。职业人群实验室检查结果阳性率较低,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比例较低;②因长期反复接触而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感染者无明显的急性期表现;③感染者表现为一过性感染,一段时间后自行痊愈。愈后较佳,多数不影响生活和工作。
随着对我国布病疫情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精力投入到布氏菌病的研究中来,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生和科研人员感染的风险。兽医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①在符合生物安全水平的实验室开展工作;②操作感染性材料时,必须穿好防护服、戴口罩,在生物安全柜中戴一次性防护手套、防护眼镜操作,最好是双人同时操作;③感染性材料操作完成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应及时消毒,废弃物装入密闭不漏的容器内并须经高压灭菌后再做处理;④不定期对工作人员和辅助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牢固树立生物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人用104M菌苗效果较好,对密切接触牲畜的职业人群均应进行预防接种。该菌苗保护率为75%左右,免疫期为9~12个月,需每年接种一次,但多次接种的人易出现高度皮肤过敏甚至病理改变,因此我国近年来从牛型104M布氏菌体中提取酚不溶性组分(PI)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布氏菌病感染。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了其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同时具备免疫反应较轻的优点,将来有望代替104M菌苗对职业人群进行接种免疫。
总之,大部分职业人患布病是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在缺乏消毒和防护的条件下感染造成。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和各级县(市、区)政府应协调配合,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畜间和人间的发病率。同时,不断加大布病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健全生物安全制度,职业性布氏菌病应该是可防可控。
[1] 尚德秋.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科研50年[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55 -57.
[2] 毛开荣.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J].动物保健,2006,(9):28-30.
[3] 王 帝,翟 璐.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严重传染病[N].中国青年报,2011-09-03(3).
[4] 王大力,李铁锋,刘凤岐,等.全国2010年布鲁杆菌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26(4):256 -258.
[5] 王伟明.农牧民布病知识、行为与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9,1:2 -3.
[6]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2):1000 -1041.
[7] 赵秀红,张 彤,孙 波,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与趋势[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3):312 -312.
[8] 李秋丽,夏 蔚,张 彤,等.人畜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的数据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5):621 -622.
[9] 施惠英.上海市职业性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7,7(5):291.
[10]熊培生,晏慧芳,郑朝晖,等.湖北省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3,12(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