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天红 陈焕辉 朱振波 牛志刚
(1.河南省辉县市畜牧局;2.河南省辉县市胡桥乡政府,辉县 453600)
近年来,规模养猪场疫病发生出现以下特点:发病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其发病率、死亡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临床上一般呈非典型或呈亚临床状态;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增多,养猪场猪发病很少是由单一病原引起;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增加,如副猪嗜血杆菌病等;饲养管理不善,不能有效控制猪舍小环境、动物防疫措施跟不上引起一些老的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猪丹毒呈抬头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采用有效措施科学防治,才能达到养猪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混合感染的病例,但猪瘟与副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在豫北地区没有见过报道。2011年12月以来,我们先后诊治多起此类病例,现与同行交流探讨,以控制此病。
2011年12月以来,先后有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马头口村常某养猪场,高庄乡孙村杨某的养猪场,卫辉市太公泉镇张庄村李某养猪场等8个养猪场出现此类病例,其共同特点是用了磺胺类药物、抗菌素、地塞米松等药物后症状稍有减轻,发病日龄均在40~60日龄之间,一直有持续死亡现象。由于条件限制,找不到病因,场负责人及场内技术人员很是着急。
病猪精神沉郁,嗜睡,有的圈猪扎堆睡卧,猪后腿关节以及关节附近有肿胀现象,驱赶时跛行,步态不稳,急喘,体温为40.5℃~41℃,呼吸困难,个别出现腹泻拉黄色稀便,被毛粗乱,采食量显著下降。病程稍长的病猪有便秘发生。呈消瘦状态。有的猪场此类混合感染扩展至整个育肥猪群。
病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脾脏比正常稍现肿胀,边缘有红色小米颗粒状赘生物,胸腔有淡黄色混浊积液,肾脏剥去包膜后颜色变淡,多个病例呈土黄色,肾脏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呈现典型麻雀蛋肾外观,喉头、膀胱粘膜有点状出血,关节肿大,关节腔内有关节液。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我们初步诊断为猪瘟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制定了相应防治方案并实施控制。为了弄清病因,我们采集了关节液,胸腔积液,淋巴结、脾脏、肠内粪便作为病料进行了实验室检查。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丝状、球杆状菌体,据此判断此类病症有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通过荧光抗体实验检测到了猪瘟病毒存在。综合实验室检验检查结果,确诊了本地区存在猪瘟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1)加强饲养管理。几个发病猪场育肥猪普遍存在饲养密度过大问题,所以,首先降低饲养密度,搞好深冬早春的猪舍保暖工作,保持圈舍的干燥和清洁卫生工作,有效解决保暖和通风的矛盾,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保持圈舍空气新鲜。选用高品质营养均衡饲料,保证仔猪、育肥猪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动物卫生防疫制度并严格执行之,如中小型养猪场都知道消毒的重要性,但平时无疫情时常常不能按规程进行消毒,没有杀灭动物疫病隐患。在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副猪嗜血杆菌病常在饲养管理差的养猪场存在,提示副猪嗜血杆菌为猪场的常在菌。只有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应激,就可以减少此病发生的危险性。
(2)预防免疫。猪瘟:育肥猪20日龄时,首免,3~4头份/头;60日龄时注射4~5头份/头;母猪实施跟窝免疫4~5头份/头即可,使母源抗体保持在高水平程度,仔猪能够获得较好的被动免疫保护;空怀母猪和种公猪每半年注射4~5头份/头。疫苗选用普通组织苗即可。副猪嗜血杆菌病:首免,15~20日龄1头份/头,补免时应间隔2周时间,由于此菌血清型较多,疫苗选用可采集病料到大专院校或其他科研部门制作自家苗,效果较好,也可选用商品菌苗。
(3)注意生物安全。及时发现并诊断,饲养人员通过饲喂、清圈等机会对猪群全方位观察,发现体表、粪便、眼部、呼吸状态有异常时,马上上报场技术人员以使确定病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发病病例较少时对病猪进行隔离,对本场进行封销、控制此类病症的蔓延发展。
(4)消毒。平时养猪场环境消毒1次/月,可应用2%~4%烧碱,猪舍内每周消毒1次,可选用季胺盐类、过氧乙酸等消毒药物。当本场有疫情发生时或邻近养殖场有此类疫情发生时,应消毒1~2次/d,达到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
(5)正确处理病猪死猪。死猪采用深埋等无害化方法进行处理。病猪一经确诊马上肌注10头份猪瘟组织苗作为紧急免疫,在猪群饲料中加入替米考星100 g/t饲料,连用1个星期。症状较严重的注射头孢噻呋;如时间充裕可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高热者可选用清热解毒针、复方氨酚比林以及地塞米松,2次/d,连用3 d。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这些养猪场控制了疫情,3 d后死亡彻底停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