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全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 400000)
腰腿痛是伤科临床常见的症状,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椎椎管狭窄、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等疾病均可引起。在急性发作期,疼痛剧烈,难以自制。笔者应用粗针急刺、火罐加艾灸的方法治疗腰腿痛急性发作患者,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3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进行治疗的腰腿痛急性发作患者153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66例;年龄30~71岁;腰椎间盘突出49例,腰椎管狭窄22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13例,梨状肌综合征32例,臀上皮神经炎37例。所有患者根据CT、MRI、彩超等影像学检查排除腰椎肿瘤、结核、股骨头坏死、下肢动静脉栓塞等疾病后,再根据体征、检体诊断及影像学资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相关标准确诊。
1.2 治疗方法 (1)确定阳性点,用拇指指腹在腰腿部胀痛处移动按压,寻找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区域,并在这些阳性区域找出最痛点,往往在重压此点时常伴下肢放射痛,并做上记号。(2)在常规消毒后,采用0.40×(50~75)mm无菌针灸针直刺压痛点,进针得气后,再捻转提插以增加刺激,并摇大针孔出针。以第1进针孔为圆心,4~5 cm为半径的圆周弧上选6~10个进针点再行针刺,以点状出血为佳。急刺得气后即出,形成4~5 cm的圆形刺激灶。(3)选用大号火罐在圆形刺激灶上连续闪罐,罐体发热后留罐,当针孔出血量达到2~5 mL后去罐。(4)用艾条3根捆成1束,点燃后悬于圆形刺激灶正上方3~5 cm处,温和回旋灸20~30 min(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勿灼伤皮肤)。
1.3 疗效标准 显效:腰腿痛明显缓解,可站立行走,屈伸俯仰基本正常。有效:腰腿痛明显缓解,情绪稳定,但必须卧床,站立行走受限。无效:经处理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本组153例,显效46例,有效9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88.89%。
谢某,男性,47岁,公务员,常年伏案工作,经常腰背酸痛,未采取任何方法处理过。1 d前在家弯腰端水时不慎闪腰,时感腰痛如折,伴左下肢明显牵扯痛,以臀部为甚,站立行走困难,卧床休息不能缓解,夜间辗转难眠。到他院诊治行MRI检查提示L5~S1椎间盘突出,左侧神经根受压,劝其手术治疗,未采纳,故转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治疗。来时患者腰部胀痛明显,伴左下肢剧烈牵扯痛,坐卧不宁。查体:患者腰部生理曲度存在,向左明显侧弯,腰部肌肉紧张,以L5~S1椎间隙向左旁开1.5 cm处明显,同时在左侧臀上皮神经出口处也有一明显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压痛甚,直腿抬高试验(++),加强实验(++)。给予2个阳性点各急刺8~10针后,患者疼痛开始减轻,闪罐再定罐后各拔出瘀血3~4 mL左右,此时患者疼痛已明显缓解,在艾条温和灸过程中,患者平静入睡。
腰腿疼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因久坐、受寒、劳损退变等原因引起,初期以酸胀不适为主,屈伸俯仰基本正常,若不及早治疗,局部肌肉会在紧张痉挛的过程中发生粘连变性,再因外感风寒湿邪或跌仆挫伤或劳累等原因诱发,导致经脉凝滞,气血淤阻,不通则痛。此时气血瘀阻日久,疼痛会非常剧烈,普通治疗方法难以控制。而直径0.4 mm的针灸针进针直达病所可起到针刀剥离之效,且下针之后针感强、得气快,可迅速聚气,并在得气后不留针,摇大针孔出针,以引邪外出。另外进针面积集中而针孔较多,配合闪罐与定罐,暗合刺络放血之理,瘀血去、新血生,则气血运行通畅。辅以3根艾条捆成一束温和回旋灸,火力大、热力足,达到温经散寒、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目的。同时配合温灸在热力帮助下推动气血运行,破解针刺未曾解决之残余瘀阻,减少病情反复的几率。诸法合用,共达强力破瘀、引邪外出、舒经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实为剧烈腰腿痛应急止痛之良法。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