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文
(云南省金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 金平 661500)
2011年9月,金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一批因接触吸入溴氰菊酯导致急性溴氰菊酯中毒的19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2011年9月8日,某小学19名女小学生,接受某组织捐献的灭蚊蚊帐,使用接触一小时后出现恶心欲吐、头昏头痛流泪、面部颈部瘙痒症状。查问该学校接收蚊帐后未进行先清洗后吹晒凉干,而立即使用,经当地乡级卫生院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并行相关医学检查,考虑溴氰菊酯中毒,送县人民医院。19例受检查中出现19例周围神经症状(颜面颈部瘙痒流泪),8例全身中毒症状(头昏头痛),5例胃肠道症状(恶心欲吐)。既往身体健康,无呼吸心血管、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主要阳性体症有精神欠佳,面部发红,睑结膜充血,咽充血19例。19位患者入院后经检查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13例,小便常规、心电图、胸片、血K+、Na+、Cl-、Ca2+等均正常。
急救空间与急救人员安排:全部患者均在来诊第一时间安排在抢救室内进行监护和治疗,保证群体中毒患者的集中救治。合理安排在岗医护进行1医1护1患者的管理,并由在岗主任和护士长负责具体的医疗救治与护理。19例患者均给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头面部、颈部。肌注地西泮,给复方丹参注射液、能量合剂、激素、维生素等支持治疗。
入院后第二天19例患者全身症状改善,13例一周后复查肝功碱性磷酸酶正常,痊愈出院。
溴氰菊酯又名敌杀死,属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rethroids Pesticides),是模拟天然除虫菊素的化学结构,由人工合成的一类农药,其分子由菊酸和醇两部分组成,在酸性介质中稳定,遇碱性易分解失效。
本类农药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在肝内经酯酶和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而降解。溴氰菊酯在体内代谢和排泄较慢,毒性也较大。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属神经毒性物质;认为其作用于神经细胞膜的钠通道,导致钠离子通道M闸门关闭延迟,去极化延长,保持小量钠离子内流,形成去极化后电位和重复去极化;也有认为本类农药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细胞膜的γ-氨基丁酸受体,使γ-氨基丁酸失去对大脑的抑制功能,从而使脑的兴奋性相对增高[1]。
本类药物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以对症治疗为主,迅速清除毒物。用4%碳酸氢钠反复冲洗被污染皮肤,以促使毒物迅速分解而解毒。本文认为:①禁用温热水皮肤冲洗,因会加速毒物吸收。②口腔分泌物多者用阿托品肌注,但不宜阿托品化。③预防性给地西泮肌注,如发生抽搐时及时控制抽搐是抢救中毒的关键。④发生与有机磷农药混配中毒时,应先解救有机磷中毒并辅以对症治疗。⑤格按照物品说明使用和加强个人对农药的防范意识,是防止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1]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3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