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忠
(云南省建水县中医医院,云南 建水 654399)
肩关节是肩部的主要结构,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上端的肱骨头组成。肩胛骨通过锁骨及其连接(肩锁关节及胸锁关节)与躯干骨相连;通过肩(肱)关节与自由上肢骨相;通过周围肌肉将其附连在胸廓上。从而使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并增加了上肢的活动范围。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关节脱位的40%以上,且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前者较为多见,又因位置不同分为肩胛盂下、喙突下及锁骨下脱位,其中以喙突下脱位较多见[1-3]。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3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4岁,右侧脱位17例、左侧脱位15例。致伤原因:跌伤16例,车祸5例,重物砸伤2例,习惯性脱位9例;合并大结节骨折7例、肱骨外科颈骨折5例。伤后就诊时间最短半小时,最长2d。
①肩关节前脱位均有明显外伤史,肩部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等一般损伤症状。②体征:因肱骨头向前脱位,肩峰特别突出现成典型的方肩畸形。同时可触及肩峰下有空虚感,从腋窝可摸到脱位的肱骨头。上臂有明显的外展内旋畸形,并呈弹性固定于这种畸形。伤侧肘关节的内侧贴着胸部前壁,伤侧手掌不能触摸健侧肩部,即杜格(Dugas)征阳性的表现。自肩峰至肱骨外髁的长度较健侧者长,直尺可以放平。还要检查有无血管神经损伤情况。③X线检查,可以确诊肩关节脱位,并能检查有无合并骨折,以及检查脱位整复后的情况。
1.3.1 治疗原则
①复位要早:关节脱位的早期,肿胀不严重,整复容易功能恢复快而好。②复位手法要根据脱位关节的类型、关节脱位的机制、部位和局部解剖进行牵引对抗,或杠杆作用、或旋转作用、或提拉(或加压)作用、使关节脱位整复。随即进行关节各个方向的小活动,使挤压于关节间隙的软组织恢原位,以利愈合。③复位后,脱位整复的关节必须固定 一般固定3~4周,使撕裂的关节囊及软组织修复愈合,以免发生再脱位或习惯性脱位。④加强伤肢功能锻炼 关节脱位整复后,在无痛的情况下,即开始伤肢的功能锻炼,以防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⑤对手法复位困难者要及时检查原因,给以适当处理,对合并骨折者,应使脱位骨折同时整复。
1.3.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其中有8例在臂丛N阻滞麻醉下复位成功)。伤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伤侧面对伤员,坐于床侧,两手握住伤肢腕部,一足着地,同时将另一足跟伸至伤侧腋下(腋下垫棉垫),向上蹬住腋部和附近胸壁(右肩用右脚,左肩用左脚),臂外展沿上臂纵轴(畸形)方向牵引,并向外旋转,(牵引1~3mm后逐渐内收),使之在牵引过程中,足跟挤压肱骨头而复位。(操作方法即用两手握住伤肢腕部,足跟蹬腋部和胸壁,即可使肱骨头复位)。
本组病例均全部复位成功,其中8例在麻醉下复位成功,肩部疼痛明显减轻,畸形消失,肩部饱满,Dugas征阴性,肩关节活动改善,X线片证实肩关节复位正常。复位后常规固定3周,未发生新发肱骨外科骨折及骨折病例错位、臂丛N损伤等并发症。
人类的肩关节运动灵活,稳定性差,容易脱位。肩关节周围被有关节囊及韧带、滑膜囊、肌腱袖及等结构。其结构特点为:肱骨头呈半球形,约占周围的2/5,其周缘稍细的浅沟为解剖颈,为关节囊的附着部,关节盂位于肩胛骨的外侧角上,呈上窄下宽的梨形。肩关节的结构特点为:肱骨头的关节面比关节盂约大3倍;关节囊,尤其是关节囊的前下部(81.8%)薄而松弛;韧带少而薄弱;关节囊前下方缺乏韧带和肌肉保护等。为肩关节运动的灵活性及何以容易脱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肩关节脱位多由间接传导暴力引起,当伤员前外侧位跌倒时,手掌撑地,躯干向前外侧倾斜,肱骨干呈外展姿势,由手掌传导至肱骨头的暴力可冲破肩关节囊前壁,向前脱位至喙突下空隙,形成喙突下脱位,还可因杠杆暴力及直接暴力引起,肩关节前脱位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肩关节囊的破裂和肱骨头的移位,因此脱位后及早进行手法复位固定治疗,手法要轻柔准确,切忌暴力,以免发生合并伤。常用复位手法有如下几种:一是牵引推拿复位法,此法需要两助手分别牵引腋下及手腕,术者自腋部推挤肱骨头复位,此法效果满意,危险性小,但需要多人协作,在基层医院多数时间只有一人值班,难以操作;二是手牵足蹬复位法,此法简单易行,节省人力,效果较好,但当牵引时过早内收,杠杆力可造成肱骨外科颈骨折而头未复位。本院未曾发生此并发症;三是牵引回旋复位法,此法操作方法为牵引-外旋-内收到胸前-内旋复位。此法有引起骨折及神经血管、肌肉损伤的危险性,临床不常用,以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及医疗纠纷发生。综上所述,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及手法轻柔准确的情况下,手牵足蹬复位法不失为基层医院骨伤科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一种较为适用的复位方法。
[1]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569-570.
[2]胡广.创伤骨科诊治失误对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4.
[3]苗华,周建声.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