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萍 马垂宪
(山西盂县人民医院,山西 盂县 045100)
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书中描述的方证与现代医学之慢性心力衰竭相似[1],日本汉方界报道木防己汤有增强心功能的作用[2]。笔者近年对32例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木防己汤进行了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1990年至2001年门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32例,均符合文献[3]标准:(1)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2)有劳力性的呼吸困难、颈静脉努张、肝脾肿大、水肿、心悸等心力衰竭的病症;(3)辅助检查有心力衰竭的证据,如X线检查有程度不等的心影普大、肺瘀血、肺水肿等征像;超声心动图示EF值>50%。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5~82岁,平均48.06岁;原发病为风湿性心脏病8例,高心病6例,心肌病7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6例;心力衰竭的分级以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所制定的标准为据[3],32例均属Ⅳ级心力衰竭;均有小便短少,动则气短,肝脾肿大;腹水10例,全身水肿8例,不能平卧7例。所有病例均使用了西药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程度不同的中药。本例辨证均属于脾肾阳虚,气血瘀阻,水湿停留。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木防己汤:木防己 20 g,桂枝 15 g,人参 15 g,石膏 20 g[1]。 剂量不作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不效则停药,如有效则持续服用直到不能继续改善而停药。
1.3 疗效标准 显效:各种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而且按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能减轻1级。有效:各种临床症状有程度不同的减轻,但按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未能减轻1级。无效:服药后无任何改善,或有不同程度的不适。
本组32例,显效4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00%。
李某,女性,56岁,主诉心悸、喘促12年,伴全身水肿8年来诊。患者12年来感心悸、喘促,劳累时加重。曾到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心脏瓣膜病;Ⅳ级心力衰竭。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剂等治疗,症状好转,但3年以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下肢水肿,劳累后则全身肿胀。笔者辨证为心肾阳虚,先后予生脉饮、五苓散、真武汤等治疗,且附子曾日剂量达70 g,茯苓用至60 g,形寒畏冷消失,但水肿得不到明显改善。症见两颧暗红,唇指发紫,腹大如鼓,肝脾肿大,双下肢可凹性水肿,喘促,不能平卧,舌青紫,脉结代。予木防已汤,方药剂量同上。6剂后小便增多,腹胀憋减轻。连服20剂,肿退多半,喘促大减,已能平卧。又服20剂,水肿全退,已能室外活动。之后间断服用,近3年病情稳定,无明显复发。
《金匮要略》云木防己汤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为中医学支饮重症。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国内中医虽也有选木防己汤治疗,但报道甚少,而日本汉方医近年却报道甚多:用木防己汤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降低血脑钠素(BNP)[2,4]。 其治疗心力衰竭机理,有学者认为是 “由于木防己汤对β受体的正性变时作用和正性变性作用,增加了Ca+的电流作用,因而能改善心功能。”[2]
心力衰竭病机多属心、脾、肾阳气虚衰[5],治以温补脾肾阳气,活血利水。方中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桂枝辛温,化气助阳,药理研究表明,人参、桂枝有强心作用。但用二者加四苓散之类治疗心力衰竭失效之时,以木防己汤治疗,有时心功能又得到明显改善,如典型病例即显示了木防己和生石膏对心功能不全的独特治疗作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防己苦寒,祛风利湿;生石膏甘寒,清热泻火,用二者治疗此类重症支饮与辨证有悖,但临床用之却有殊效。对于二者在方中作用,尤在泾认为“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也”。程林曰“防己利大小便,石膏主心下逆气”。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解释二者在方中的作用时称“石膏辛凉以清郁热,其性沉降,可以镇饮邪之上逆”,“防己行水气而散结气”[8],上述解释似有一定道理,但不甚完善。现代研究表明防己有“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但“对心功能有抑制作用”[6]。石膏既无利尿作用,对心脏也无强心作用[6]。木防己、生石膏在方中的作用机理使人非常困惑,所以今后学术界应该关注木防己汤治疗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机理研究。
[1]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金匮方歌括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2,284.
[2]马垂宪.木防己汤治疗心功能不全的经验[J].国外医学文摘(中医分册),2004,26(4):232.
[3]胡大一,吴彦.心力衰竭的现代治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9-66.
[4]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10.
[5]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464.
[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13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