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端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皮炎汤治疗?急性皮肤病案3则
李继端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皮炎汤 急性皮肤病 朱仁康
皮炎汤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已故名老中医朱仁康的经验方剂,全方由生石膏、生地黄、金银花、连翘、牡丹皮、知母、赤芍药、淡竹叶、生甘草组成。主要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适用于中药毒及中风毒之证。笔者临床应用皮炎汤治疗多种急性期皮肤病,疗效显著,现举案如下。
李某,女性,25岁。2009年3月初诊。主诉:面部及胸背部起红疹瘙痒2d。患者2d前因感冒,服用抗感冒西药(速效感冒胶囊)后,面部及胸背部即起红色皮疹,瘙痒剧烈,伴心烦、口干苦,大便3d未解。检查:颜面轻度浮肿,面部皮肤泛红,颜面部及胸背部见大片红色药疹,呈片状分布,无水泡及糜烂渗出。舌红绛,苔剥脱,脉滑数。辨证为内中药毒,热入营血。治则凉血清热,解毒消肿。中药予皮炎汤加减治疗:生地黄30g,牡丹皮10g,生石膏 30g,金银花 15g,连翘 10g,赤芍 10g,竹叶 10g,知母 10g,生甘草6g,生大黄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3d后复诊,患者诉皮疹大部消退,大便已通,仍有轻度皮肤瘙痒。上方减生大黄、生石膏,加白鲜皮、地肤子利湿止痒,继用5剂,病即告愈。
按: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属中医学“中药毒”范畴。本例患者素体阴亏火旺,中药毒后热化为毒,火入营血,故见大片药疹,颜面红肿;火热灼阴耗液,阴津耗伤,故见口干、心烦、大便秘结。皮炎汤中生地、连翘、竹叶、赤芍、牡丹皮清营凉血,泻火解毒;石膏、知母、金银花、甘草清气解热,养阴复液;生大黄通腹泻热。全方气血两清,通腹泻热,重药治急病,故能一击而中。
谢某,女性,35岁。2010年7月初诊。主诉:3年来每入夏面颊及前臂即起皮疹。患者诉近3年来每当入夏即于面颊及前臂起红疹,夏天过后皮疹能自行消退。今夏日晒后脸及双前臂、颈外侧起成片斑丘疹,瘙痒无度,日渐加重;曾用皮炎平软膏无效。检查:面部及右颈外侧,起成片斑丘疹,轻度浸润。双前臂皮肤可见成片红色粟粒疹。舌质红,苔白,脉弦数。辨证为腠理不密,外受暑毒。治则凉血清热,解毒祛暑。中药予皮炎汤加减:生地黄30g,牡丹皮 10g,栀子 10g,金银花 15g,连翘 10g,赤芍 10g,竹叶10g,枇杷叶10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诉服3剂后,面部皮疹即大部消退,瘙痒亦明显缓解。效不更方,继用前方5剂巩固疗效。半月后随访,诉皮炎已痊愈,近日曾游泳日晒1次亦未见复发。
按:日光性皮炎也称“日晒伤”,是皮肤对日光照射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中医学也有称“日晒疮”。多有外受热毒、火入营血引起。本例患者素体阴亏火旺,复受日光照晒,外受阳毒,心火暴胜,心开窍于面,故面部起红疹瘙痒。皮炎汤中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连翘、金银花入营凉血,清热解毒;生地黄、竹叶、甘草仿导赤散清心下火;去清阳明火之石膏,用清心经热之栀子,更加枇杷叶清热理滞。全方入营凉血,入心清火,用药有的放矢,故数剂药即显奇效。
王某,男性,21岁。2010年11月初诊。主诉:全身起红色皮疹1周。患者1年前曾患牛皮癣,经某医院治疗已痊愈;近1周来因进食辛辣,全身复起红色皮疹,稍有鳞屑,瘙痒较甚。伴大便秘结,口干喜饮。检查:前胸、后背、四肢散在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部分扩大成片,上有轻度鳞屑。舌红,苔少,脉弦滑。辨证毒热蕴结,郁于血分。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药用皮炎汤加减:生地黄 30g,牡丹皮 10g,生石膏 30g,金银花 15g,连翘 10g,赤芍10g,竹叶10g,槐花30g,鸡血藤30g。 上方5剂,水煎服,每日1剂。5d后患者全身皮疹即大部消退。鳞屑亦消失不见。皮肤光洁如初。患者感疗效之神奇,继续用药巩固治疗半个月。半年后随访亦未见复发。
按:牛皮癣也称“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并不少见,西医亦无有效治疗方法。中医学称“白庀”。临床多按血热型、血燥型、风湿型、毒热型等分型治疗。本例患者素体阴亏火旺,过食辛辣,热毒入营,故红疹暴起,遍布周身,瘙痒难忍。火毒内盛,化燥伤阴,故大便秘结,口干喜饮。皮炎汤中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连翘、金银花、竹叶清心泻火,凉血解毒;生石膏清热下火;槐花凉血解毒;鸡血藤活血通络。全方凉营解毒,活血通络,方药对证,故收奇功。
药物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牛皮癣皆临床常见皮肤病,以上3例,虽病名不同,但皆发病较急,辨证同为热火化毒,火入血分之证型。故均以朱仁康之皮炎汤加减治疗。叶天士云“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皮炎汤由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而成,方中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连翘、金银花入营凉血,石膏、知母、竹叶、甘草清气泻火,实为气血两清之妙方。本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血热内郁的各种皮肤病,均收到较好的疗效,也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R275
B
1004-745X(2012)01-0159-01
20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