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2012-01-25 00:41汪应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5期
关键词:运化津液高脂血症

颜 洋 汪应瑞

湖北三峡大学仁和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宜昌 430001

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颜 洋 汪应瑞

湖北三峡大学仁和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宜昌 430001

祖国医学;高脂血症

中医药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手段多样,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其独特理论体系和确实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本文就中医药对高脂血证的认识及治疗进展做如下介绍。

1 中医膏脂学说

1.1 中医对膏脂的认识

膏脂,在古典医籍中已有记载,源于《黄帝内经》的膏脂学说,是中医认识本病的重要理论依据。如《灵枢·卫气失常论》:“人有肥,有膏,有肉”,“脂者,其血清,气滑少”。膏脂来源于水谷精微,为五脏六腑及四体百骸提供能量物质,起营养濡润的作用。膏脂生化运转失常,过剩为害,则为病理性脂浊,聚而为痰,滞于营中,浸淫血脉,即成血脉痰浊之患。

1.2 膏脂的形成与输布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清·张志聪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盲丰满。”由此可见,膏脂为人体水谷所化之精微物质,犹如营血津液,上输下注,内营脏腑,外充肤肉,濡润筋骨。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津液输布的枢纽。

1.3 膏脂的危害

当膏脂输化障碍,淤积于血脉而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表现出痰浊瘀血的病理改变,这时应当称之为“浊脂”,实则为痰浊瘀血。《灵枢·血络论》云:“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其血黑以浊”形象地说明了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以致痰瘀胶结于血脉中的状况,恰好概括高脂血症的病理特征。

2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

膏脂虽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形成高脂血症为患。高脂血症病因有以下几点:

2.1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摄食过度,或恣食肥腻甘甜厚味,过多膏脂随饮食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滞留血中,因而血脂升高。《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顾松园《医镜》载:“消痹,扑击,偏枯痿厥,气逆喘满,肥贵人之膏梁之病”,均指明嗜食膏梁酒醴可引起高脂血症 (痰证)和各种变症。嗜酒无度则可戕伐脾胃气机而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诚如《素问·痹论》所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2 过逸少动

生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世补斋医书》云:“逸之为病,正不小也。安逸所生病,与劳相反。

2.3 情志刺激

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血脂升高。

2.4 体质禀赋

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后,形体更加丰腴,而阳气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膏脂过多。

2.5 年老体衰

人老则五脏六腑皆衰,以肾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

3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属气血津液病变范畴,与痰浊、瘀血等证相似,肝、脾、肾三脏之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病证。基本病理机制可以虚实两端概括之,虚以肝肾阴虚、脾虚、气虚为主,实即以痰滞、血瘀为标。

3.1 脾虚是高脂血症发病的病理基础

膏脂的生成和输化则有赖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而此中尤以脾胃的运化输布功能最为重要。脾气充足,则输化正常,水精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作用。若脾胃虚弱,则脾不健运,饮食不归正化,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易致膏脂输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3.2 肾亏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主津液,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胃的“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都依赖肾的蒸腾气化,通过升清降浊,使津液正常输布和排泄。肾虚气化失常,聚水生湿,湿浊阻滞,痰瘀而成,浊脂乃生,故肾亏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3.3 肝胆失于疏泄

肝失疏泄,气血津液运行不利,或肝郁克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转为脂浊,或肝气逆乱,肝阳妄动,气血壅滞,络道失和,脉道不利,均可引起痰浊不化。胆为肝之余气,若排泄不利,则难以消肥腻之品而形成痰浊,外加肝郁日久,化火伤阴,肝肾阴虚,脉络不柔,膏脂混于血中,清从浊化或阴虚内热,炼液为痰,终致痰浊停聚脉道致高脂血症发生。

4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对该病的治疗研究尤为深入,取得可喜进展。高脂血症的基本治法当针对病机,以健脾补肾治本,以化痰泄浊,祛瘀降脂治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研究统计显示,具有降脂作用的古代名方[1]有: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八味地黄丸、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茵陈蒿汤、大黄泻心汤、钩藤汤、失笑散、防风通圣散、二至丸、升降散、补阳还五汤等10多首。

[1]孙献峰,吴立明,都芬兰.降脂中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25-27.

R259.2

A

1007-8517(2012)15-0025-01

2012.05.14)

颜洋 (1974-),男,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疾病治疗。E-mail:yanyang918918@163.com。

汪应瑞 (1961-),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疾病治疗。E-mail:yanyang918918@126.com。

猜你喜欢
运化津液高脂血症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高脂血症的日常保健护理该怎么做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