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2012-01-25 00:41袁晓红尹跃兵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5期
关键词:行气干姜主治

袁晓红 尹跃兵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温里药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袁晓红 尹跃兵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从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对温里药在方剂配伍规律进行探讨。认为温里药除了用于治里寒证的方剂配伍外,还广泛用于解表、泻下、祛痰、和解、清热、祛湿、补益、固涩、开窍、理血、理气及祛湿剂等多类方剂配伍中,由于配伍不同,则功效迥异,特探讨之。

温里药;配伍规律

温里药有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本类药物味辛而性温热,偏走脏腑,主入心、脾、肺、胃、肝、肾经,主要具有温里散寒,温经止痛的作用。有的药物还能助阳、回阳,主要用于里寒证,为温里剂的主要组成药物。同时还在解表、泻下、祛痰、和解、清热、祛湿、补益、固涩、开窍、理血、理气及祛湿剂等多类方剂中广泛配伍应用。现代研究证实温里药具有镇痛、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1]。特别是现在滥用抗生素后形成的副作用的影响,温里药的应用更受到了医家的重视。现就温里药在除温里剂以外的方剂中的配伍应用进行探讨。

1 解表剂配伍温里药

温阳解表,主治阳虚外感表证;解表散寒,温肺化痰,主治外寒内饮证。阳虚生内寒,又易外感风寒,治疗此证,单纯解表,则里寒不除;单纯温里,则表寒不解,故常用解表药配伍附子、干姜等温里助阳,主治外寒风寒表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再造散。又有内有寒痰兼外感,形成表寒夹痰饮证,也需配伍温里药,温化痰饮,如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配伍干姜、细辛温肺化饮等。

2 泻下剂配伍温里药

温阳通便,主治寒积便秘证。六腑以通为用,若寒积肠道,传化失职,可见腹痛便秘等证。根据“寒者热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治宜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故以泻下药大黄、芒硝等配伍温里药附子、干姜、细辛等,既温阳散寒,又使大黄、芒硝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得存,变寒下为温下,主治寒积里实证。如大黄附子、温脾汤及三物备急丸。

3 祛痰剂配伍温里药

温阳化痰,主治寒痰、寒饮证。寒痰、寒饮证多因素体阳虚,寒饮内停;或外感寒邪,津液凝聚而成。除以温化寒痰药半夏、白芥子等为主要组成外,还根据寒痰冷饮,非温不化,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治宜温化,适当配伍温里祛寒干姜、细辛等药。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中用辛热之干姜温脾暖肺,扶阳祛寒,温化水湿;细辛辛热温散,温脏腑,布津液,散寒邪,干姜配伍细辛,温化寒痰,相得益彰。

4 和解剂配伍温里药

平调寒热,主治寒热错杂证。若肠胃不和,寒热互结,可见心下痞满,腹满,下利等证。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治宜寒热并用。故以温里药中的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配伍苦寒清降的黄芩、黄连,清泻里热,相互配伍,寒热并用,平调寒热,主治寒热互结于胃肠之心下痞证,如半夏泻心汤等。

5 清热剂配伍温里药

为佐制药或反佐药。里热证多因阳盛或阴虚所致。方中除了以寒凉清热的黄连、黄芩等药为主要组成外,亦可配伍温热的吴茱萸、肉桂等药。这类配伍不仅药性寒热不同,而功效亦无相似之处,但两者合用,可以相制相用,扬长避短,使与全方的作用性质一致。佐制与反佐均为佐药,根据病情需要,于清热方剂中配伍少量温热药。相互配伍既可制约大量的寒凉药伤胃之性,使泄火而无凉遏之弊;又可以防止热盛拒药。如左金丸、芍药汤等。

6 补益剂配伍温里药

温阳补阳,主治阳虚证。阳虚则寒,宜补而兼温,除了以补阳的仙茅、淫羊藿等药外,还可以用补气药中的人参、白术、山药等药配伍温里药中的附子、干姜、肉桂温阳助阳,使阳从气化生。如肾气丸中以补气的山药配伍温里的附子等。

7 固涩剂配伍温里药

温阳止泻,主治脾肾虚寒,久泻久痢。久泻痢不愈,多因脾肾虚寒所致,根据“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涩可固脱”的治则,组方时除了固涩的诃子、赤石脂、肉豆蒄、乌梅等药和补虚的人参、白术等药以外,还应配伍温里祛寒的附子、肉桂、吴茱萸等药辛热益火助阳,温肾暖脾,以消散阴寒邪气。如真人养脏汤、四神丸等。

8 开窍剂配伍温里药

开窍醒神,主治寒闭证。寒邪、痰浊等邪气蒙蔽清窍气致的寒闭证,治宜开窍醒神,温散寒邪,宣达气机。以芳香开窍的苏合香、麝香、冰片等为主,配伍温里散寒的丁香、荜菝等,既能温里散寒止痛,又与其它辛香之药配合,增强开窍、散寒、止痛的作用。如苏合香丸等。

9 理血剂配伍温里药

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主治瘀血证;温中止血,主治阳虚出血证。寒凝则血瘀,是瘀血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即“血实者宜决之”和原则,组方时以活血祛瘀川芎、延胡索、桃仁、红花为主要组成,适当地配伍温里散寒的吴茱萸、桂枝、附子、肉桂、干姜等,辛散温通以助血液运行,增强其活血祛瘀作用,如温经汤和生化汤等。脾主统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会导致吐血、便血等各种出血证,根据出血证宜止之的原则,宜以温经止血的黄土等药为主药,并配伍附子、干姜等温中散寒之品,以温脾阳复脾统摄之功,与止血药相伍,可收到标本兼顾之效。如黄土汤等。

10 理气剂配伍温里药

温里散寒,行气止痛,主治中焦寒湿气滞证;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主治寒凝肝脉诸证。脾胃位于中焦,若起居不适,外受寒湿之邪,或恣食生冷之物,导致寒湿阻于中焦,气机阻滞。治宜行气祛湿,辅以温里散寒。组方时以行气祛湿的厚朴、砂仁、草豆蒄等药配伍温里散寒的干姜、高良姜等药。如厚朴温中汤。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经下肢内侧上行,绕阴器,过少腹,经过胃旁,若肝经气机郁滞,又复外感寒邪、寒湿之邪;或素体阳虚,寒从中生,形成寒凝肝脉的疝气痛、痛经等病证,治宜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以疏肝理气止痛的香附、乌药、青皮、川楝子等药为主,配伍温经散寒的小茴香、肉桂、干姜、吴茱萸等药暖肝散寒,使下元得温,寒凝得散,气机通畅,则寒凝肝脉诸证可自解。如暖肝煎、天台乌药散等。

11 祛湿剂配伍温里药

温阳祛湿,主治痰饮、水肿、痹证等证。对阳虚气不化水或湿从寒化的痰饮、水肿、痹证等。治宜温化水湿,以祛湿的茯苓、泽泻、猪苓、羌活、独活等药配伍温里祛寒的附子、干姜、细辛等药,既温阳,又祛湿,使阳复湿祛。如实脾散、真武汤、独活寄生汤等。

另外温里药虽然应用广泛,但不是每证必用。因其辛热燥烈,用量不宜过大;久服易伤阴助火,凡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亦宜慎用。总之治疗阳虚或阴胜的病证,根据“寒者温之”,“辅反成制”等的的制方思路,而应用于多类方剂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和研究。

[1]温里药温经止痛解痹的药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7)1:29~32.

R285.6

A

1007-8517(2012)15-0042-02

2012.05.18)

猜你喜欢
行气干姜主治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基于药品标准的维医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主治医的中国梦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