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安丰雪,刘海丽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30)
《地理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但目前教学中使用的《地理教学论》教材总不能及时反映新形势下教学研究的发展变化,缺少教学实践中生动活泼的案例材料,特别是缺少对专科层面学生教学实际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因此,在现有《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体系基础上重构适用于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地理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教学体系,既能比较系统的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又能结合师范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侧重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的分析,就显得非常迫切。
由华东师范大学陈澄教授主编的《新编地理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主要包括八个因素,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居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作用。”[1]因此教材编排体系就围绕八大要素构筑,依次阐明各要素的本质和内涵。
这样的教材结构体系好处在于深入分析各个教学活动要素的实质,特别是“地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的分析,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于三维目标的解读以及教学目标的表述,在定性分析上有了质的突破,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目标实施的可操作性,并有利于评价是否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这种逐一分析各个教学要素的形式很难让专科层次的学生学习后迅速认识教学活动的全貌,形成教学技能,并进入教学活动的实质性操作层面。
特级教师王树生先生主编的《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依据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大纲编写的一本实用型教材,[2]为省内部分院校(如德州学院)地理专业选用。这本书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原则、过程、方法、教材等做了系统阐述,同时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从备课到上课再到听、评课,以及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有说明。[3]再加上主编者王树声长期担任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教材语言通俗易懂,案例材料生动翔实,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但是,受教材编排的时代背景制约,这样一本教材是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编写而成。我国自2001年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以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与实施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使得这本教材中关于大纲的分析、关于教学目标的认知都显得落伍了。
在笔者所搜集的多个版本《地理教学论》类教材展开分析时发现,目前各师范院校教材选用状况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王树声教材为代表,像华东师范大学陆希舜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是专为华东地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了培养初中地理教师的实际要求,[4]但该教材成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与王树声的教材一样受制时代背景;另一类就是陈澄教材为代表,像北京师范大学王民主编的《地理新课程教学论》《地理课程论》以及首都师范大学褚亚平主笔的《地理学科教育学》、福建师范大学袁书琪主编的《地理教育学》等教材的涌现都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势应运而生,这些编著者长期致力于研究地理教育理论,视野宏阔,理论剖析深入,吸收了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着我国地理教育界教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专科学生来说,未免显得内容深奥而繁琐,学习难度也加大。
纵观当下各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教学论教材选取,无一不力求结合执教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再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为笔者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以面向初中地理教学为总抓手,从各种版本的《地理教学论》类教材中汲取营养,浓缩其精华,选择对专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最重要的教学基本理论详尽分析,并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基本功的训练,促使新手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
我校目前是山东省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面向全国招收地理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学校“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作为一所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学校,在教学中力求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务使教学内容符合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和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注意适可而止。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本课程设计理念,逐步明确了以下设计思路:
1.《地理教学论》教学内容选择以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为线索,即从备课到上课再到听课、评课,所涉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成为主要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了解教学活动全貌,顺利地从教学新手成长为合格教师。
2.《地理教学论》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教学论》教学手段力求凸显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微格教室等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地理教学论》教学评价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并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地理教学论》的教学力求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师专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和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状况选定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体系主要设计了四个模块:“地理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模块;“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模块;“地理教学原则和方法”模块;“地理课堂教学”模块。
除以上四大模块外,在绪论部分还将了解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史,阐明其研究对象与任务;初步认识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地理教育的发展。在课程的最后部分设计一个开放性学习主题——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把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自觉地投入到地理教改之中。了解中学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类型,今后能经常带领中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实训内容共分四个项目,包括:项目一“地理图表的阅读与绘制”;项目二“地理教学模型与仪器的操作”;项目三“地理讲课技能考核”以及项目四“地理说课技能考核”。项目一和项目二侧重地理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训练,用以提升地理教师的职业素养。项目四则应对教师招考需求,训练学生编写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案及说课稿,并能脱稿完成讲课和说课工作。
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是新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5]只有理清课程标准,教师才能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进而采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教学。
在“地理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模块的教学中,解读地理课程标准(7-9年级),首先应侧重于对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方式、陈述动词的研读,目的在于准确理解把握每一条课程标准的内涵。[6]在此基础上,阐明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系统构成的三个维度以及教学要求的层次差异。
教学目标层次水平差异的分析对教学新手来说是难度最大的部分,也是教师能否快速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关键。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新手教师首先从理论上认清了教学目标系统的组成以及目标层次的水平差异,进而能运用合理的教学目标陈述形式把每一课时教学目标表述出来,就可以事半功倍地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全局了。
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课题开展拟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训练,并分析说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及教学活动的运用策略。兹列举实例如下:
课题:《气温与气温的变化》
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水平);
知道每日气温的观测、记录方法及日均温的计算(了解水平);
能根据日均温的计算方法推断月均温及年均温的计算方法(理解水平);
阅读气温曲线图,归纳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理解水平);
能解释气温的日较差和气温的年较差(理解水平);
技能目标:
阅读气温曲线图,读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出现时间,并计算气温较差(独立操作水平);
使用气温资料,按照绘图步骤绘制气温曲线图(迁移水平);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讨论并交流气温的变化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参观气象台站,使用常用气象仪器观测气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每日气温的观测记录,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领悟内化水平);
通过气温的规律性变化,感受的自然节律(经历感受水平);
通过这样一种条目细致、层次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可使教学新手迅速明确该课题的教学任务以及课堂需要开展的教学活动,从而为进一步的教学设计指明方向。
如果说课程标准的研究以及三维目标设计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生事物,那么地理教材分析则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属于地理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分析教材还是加工、处理教材都成为优秀地理教师一项过硬的基本功。反观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论研究,鲜有学者专门述及该内容,也就使执教者陷入了不懂教材分析进而轻视教材应用的怪圈。
在“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模块首先介绍目前我国较有影响力的几套初中地理教材,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编写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湖南师范大学主持编写的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编写的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南京师范大学主持编写的鲁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等,并对照课程标准相应内容分析不同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差异性与特色。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初中地理教材印刷精良,文字内容减少而图像、活动内容愈加丰富,有限的文字内容中结论性的表述减少而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增多。第二步,选用我省通用的鲁教版教材做深入分析,说明教材分析的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在教材分析的微观方法中侧重于对教材中显性的文本、图像、活动等系统的分析加工,同时注重分析教材中隐性的智能因素、情意因素等,引入教育心理学中关于知识分类的理论,研究所学地理知识的类型及学习方法,[7]举例如下:
课题:《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类型分析:
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属于程序性知识,是地理特征;授课时须提出证据说明为什么是个球体。
地球的大小——属于陈述性知识,是地理数据;授课时注意记住主要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
地球仪——属于陈述性知识,是地理术语;授课时应了解这个专用名词。
经线、纬线——属于程序性知识,是地理概念;授课时要说明其本质特征及属性如形状、长度、数量、指示方向等。
经度、纬度、地轴、北极、南极——属于陈述性知识,是地理术语;授课时应了解这些专用名词。
半球的划分——属于陈述性知识,是地理分布;授课时注意结合地图掌握划分界线分布位置。
经纬网——属于陈述性知识,是地理术语;授课时应了解这个专用名词。
用经纬网定位——属于策略性知识,是地理技能;授课时需要开展变式练习,即已知经纬度在图中找到相应的点;已知地图中某点读出其所在位置的经度、纬度。
有了知识类型分析,就对授课时各主要知识点有了较明确的教学要求,就可再进一步结合教材中显性的文字系统(包括正文、阅读材料),图像系统(包括图像的属性及作用),活动系统(包括活动内容及目的)等展开分析。分析是深入研究教材的开始,要编拟教学提纲还需加工教材,也就是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学生的实际水平重新组织教材,包括对教材的精简,对教材的补充(如补释术语、补充必要的基础、加浅近的说明、补充图形、补充实例等)。最后形成该节内容的教学提纲,[8]采用纲目式形式表述如下: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地球的大小: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4、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北极、南极
2、经线和纬线:长度、数量、指示方向
3、经度和纬度:本初子午线、赤道
4、半球的划分:
三、经纬网
1、什么是经纬网
2、用经纬网定位
3、经纬网的用途
这样一个逻辑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的教学提纲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和加工处理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对教材的充分应用而不是一味的照搬或者放弃,有了它才可以着手教案的编写设计。与上一模块相同,在该模块教学中,同样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教材内容运用微观分析法展开分析教材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编拟不同形式的教学提纲,为教案编写奠定基础。
教法研究始终是教学论最关注的重点。这一模块的学习首先从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开始,明确地理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再介绍不同地理教学论专家如禇亚平(首都师范大学)、王树声(长期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曹琦(东北师范大学)、陈澄(华东师范大学)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在施教时首先按照教学方法形成史分成两大类:地理教学的常用方法和革新方法,常用方法指地理教学中长期沿用且实用性强、效果良好的方法,革新方法指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汲取了西方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再根据教学活动的外部特征,选择常用方法中最经典的五种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地图法、板书笔记法等展开分析,革新方法类别则详细剖析了本市教育改革中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导学案自学指导法、角色扮演法等,[9]从方法的内涵、运用,评价等方面开展理论学习。
教法研究部分属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无论常用教学方法还是革新教学方法,均需逐一界定其内涵,并选用合适的范例说明各种方法的运用,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分析其优点与不足,选择该方法适合运用的教学场景,同时结合生动活泼的典型课例予以分析点评,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片断,训练学生运用教学方法的技能,提高学生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仅以谈话法的运用举例说明如下:
课题:《大洲和大洋》
导入新课部分
师问: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说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这是什么原因呢?
——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讲授新课“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和分布”部分
师问:
世界上有哪几个大洲?
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主体部分?哪些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主要位于南半球?
哪些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主要位于西半球?
哪个大洲面积最大?哪个大洲面积最小?哪个大洲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内?
——运用问答式谈话,引导学生读图获取相关信息。
“地理课堂教学”模块的学习则整合前述理论、技能,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从备课、编写教案到试讲、说课、上课,以及听课、评课,对课堂教学的概貌形成完整认识,同时配合实训项目的讲课、说课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共同构成教师基本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这一模块的学习中需突出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校微格教室设备和“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开展分组试听及实训活动。从教师教学活动的全流程看,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备课——编写教案、说课稿环节:研读课标,完成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分析教材,编拟教学提纲;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加以运用,按照教案规范编写出合乎要求的详细教案,并依据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设计关于该课题的说课稿。
试讲——说课环节:第一步由个人独立演练,对教案中设计的关键段落如导入、承转、探究问题、讲解语言等反复斟酌,体会由书面语言表达转为口头语言表达的可接受程度;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格教室演练,并根据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结果以及反馈录像资料即时修改教学设计;第三步由各小组实践指导教师听评课,完善整体教学设计,初步形成个体教学风格特色。在常规课堂实训项目中,往往重视试讲实训而忽略说课实训。其实与讲课相比,说课更能体现教师整体素质,更有利于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执教能力。而当下省内各地方教师招考的面试环节中,说课与试讲两种形式并存,并且选择说课形式居多。面对社会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实际要求,两大类技能实训就成为新手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
听课——评课环节:作为一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评课,但这一教学活动往往被教学研究所忽视。应首先明确听课目的,再次知道听课应做好的主要工作,最后还能在听课记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授课者做出适时评价,以达成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提高分析者和被分析者的执教水平。[10]
在经过这种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及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获得了各界广泛认可: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共三届毕业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屡屡创下佳绩;有不少同学在各地教师招考中不惧强手如林,成为黑马;在2011年人文系组织的系级说课大赛中本专业学生脱颖而出,荣获说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这些都充分印证了他们教学基本能力的扎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合理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可以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出现,也可以分散在其他常规的课程内容中。[11]
在实训内容中安排“地理图表的阅读与绘制”“地理教学模型与仪器的操作”两类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常用图表的绘制与分析技能,熟悉常用的教学模型与基本仪器的操作规范,提升师专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形象,使他们不仅成为能教、会教的师者,还能成为顺应教学改革大势的弄潮者;另一方面依托地理教学这种实践性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藉此设计适合初中学生心智需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提高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
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激发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重新构建的《地理教学论》的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总任务,真正使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定位卓有成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经过这样一门课程训练的学生在面对社会对专科学生的苛刻要求面前展示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1][9][10]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3] 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 陆希舜.中学地理教学法[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6][1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G].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 陈亚颦.现代地理教学论[K].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杨新.地理教学论[G].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