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2012-01-24 22:13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补法医者手法

罗 莹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针刺疗法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现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临床报道及相关科研探讨日趋成熟,并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对针刺疗法中的某一特定手法做专门研究探讨者实不多见。笔者将“烧山火”这一针刺手法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现将肤浅体会介绍如下。

1 历史渊源

“烧山火”手法起源于《内经》时代,《素问·针解》、《灵枢·终始》及窦汉卿撰写的《标幽赋》中均有记载,是一种具有特定操作的复式针刺补法。《金针赋》云:“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意在引阳气深入,使阴气外出[1]。历代医家均认为“烧山火”手法有助于温阳散寒、温补脏腑经脉,故常用于治疗“顽麻冷痹”类型疾病。

2 “烧山火”手法操作

医者在选定穴位并常规消毒后,待患者呼气时进针,针刺得气后,将针尖慢提至原针刺深度的上1/3,即“天部”,行捻转提插手法,捻转补法,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在0.5寸左右,各施行9次;继而当患者呼气时再将针尖紧按至中1/3,即“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手法,捻转补法,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在0.5寸左右,各施行9次;再当患者呼气时将针尖紧按至下1/3,即“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手法,捻转补法,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在0.5寸左右,各施行9次。等患者吸气时将针尖慢提至上1/3处,至此完成1度操作。操作3度后,患者始觉局部胀麻感,待操作至9度,在患者呼气时将针重插至下1/3部留针。此时,患者多觉患处有热感,针感强烈者觉热感自内而外上下流动源源不息。若9度后,患者热感不显,可继续施行手法,直至患者局部有温热感。

3 临床应用举隅

笔者在临床中选择性的应用“烧山火”手法治疗痛经、痹症、偏瘫等病例34例,针刺过程中患者有明显热感29例,成功率达85.2%,现取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3.1 痛经寒凝血瘀证

王某,女,26岁,2011年3月12日初诊。既往经前或行经数小时后少腹冷痛拒按8年余,或伴刺痛,得热痛减,量少,经色暗红,肢冷畏寒,平素喜食冷饮。就诊时患者为经前第4日,少腹冷痛,舌淡苔白,脉略紧。医者取穴三阴交、关元、中极、次髎、气海、归来、地机予针刺治疗。其中三阴交、关元行“烧山火”针刺手法至患者局部温热感,患者自始有温热感便觉少腹痛减。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起针后,患者痛减,局部温热感仍持续半小时左右。后每次经前治疗7日为一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痊愈。

按:《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本病多为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客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肢冷畏寒。“寒者热之”,取“烧山火”温经散寒的作用,使气血调畅,通则不痛。

3.2 腰痛寒湿腰痛证

何某,男,54岁,2010年8月9日初诊。既往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7年余,平素自觉腰部沉重,遇寒则痛,可自行缓解,近两周患者自觉症状加重,腰痛不可忍,伴右下肢外侧牵拉痛及右下肢冷凉感。右下肢直腿抬高<30°。腰椎CT示:腰椎骨质增生,L4~L5腰椎间盘膨出,L5~S1椎间盘突出。医者取穴双侧大肠俞、双侧肾俞、双侧腰阳关、患侧环跳、患侧委中、患侧足三里配以局部阿是穴。其中肾俞行“烧山火”针刺手法至腰部温热感,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起针后,患者腰部不适感略有缓解,局部温热感仍持续半小时左右。14日为一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患者腰腿痛基本缓解,右下肢直腿抬高>70°。

按:《医学心悟·腰痛》云:“腰冷如冰,喜得热手熨,脉沉迟或紧者,寒也。”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阻滞经络之气,或跌扑损伤,经脉受损,瘀血阻络。“烧山火”针刺手法能达到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功。又因“腰为肾之府”,故选取肾俞做手法,效果令人满意。

4 体会

操作“烧山火”手法宜选取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四肢末梢、肌肉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血管、肌键部位的腧穴则应禁用或慎用[2]。此外,腧穴的穴性也十分重要,“烧山火”手法是一种复式补法,当选择具有补益功效的腧穴,更易取得成功。操作过程中,医者应集中精力,细心体会针下感觉,“意之所至,气亦至焉”。患者也应细心体会局部针感,否则容易忽略其变化。待“烧山火”手法操作结束后,操作穴位的留针不宜过深,以防滞针。

“烧山火”针刺手法虽然临床效果神奇,且被历代医家所推崇,但近几年却逐渐被冷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如下几方面:手法复杂,难以掌握;流派众多,没有规范,操作方法和疗效难以确定;“烧山火”针刺手法刺激量大,现代多数患者难以接受;“烧山火”手法较一般针刺手法施行时间长,一般医者不愿投入人力精力进行研究应用。

[1]黄家茹.“烧山火”临床应用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10):713

[2]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7-79

猜你喜欢
补法医者手法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层递手法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七步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