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玲
(吉林省白城市妇幼保健院,吉林 白城 137000)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和其他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增加,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其他有害健康的潜在因素也在逐渐增多,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1]。对于妇产科护士来说,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职业暴露的机会很大。因此要关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的职业暴露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障其身心健康。
由于妇产科患者及其胎(新生)儿的特点,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血液、分泌物。处理破水患者羊水的接触率为100%,接生接触羊水、血液概率也是100%,会阴冲洗接触率在60%~80%。新生儿出生后所进行的称体重、打脚印、戴手圈、测体温、换尿布等一系列护理活动,不可避兔造成多人多次的污染,而往往被忽视。因此,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加之在接生、治疗接触锐器物,每天在注射、抽血、清洗器械等操作时,均有皮肤损伤的可能,其中锐器刺伤是导致职业性感染的最主要途径[2]。
妇产科病房消毒严格。对于产房这一特殊生活环境来说,其空间相对密闭,可能存在各种对人体有直接或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受化学物质污染的空气因集体抵抗力下降而造成呼吸系统感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机体内的各种消毒剂对可对人体造成的慢性中毒。如戊二醛对细菌、病毒和分支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但对使用者有刺激性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甲醛可诱发细胞突变,并且有蓄积作用;含氯消毒剂对皮肤、黏膜均有一定的刺激和氧化作用。
妇产科护士在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时,常见的职业性损伤是被针刺伤;另外,护士在进行各种治疗和操作均需做弯腰和身体前屈、侧屈等强制体位,久之会导致腰背部疼痛、肩周炎、颈椎病等职业多发病的发生。
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是妇产科护士的主要负性心理反应。原因在于妇产科护士的各项护理活动直接关乎母婴安全,责任较重,压力较大,使之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之中。有时,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新生儿窒息抢救、产后大出血抢救等突发事件,久之自然会刺激护士的心理甚或出现负性心理以及心理障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视,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和防护教育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护士对标准预防概念不清的较多,职业暴露有关知识有待提高。医院应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并制定相应制度监督落实。过去学校没有职业防护课程,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护理部要重视护士职业危害的预防工作,加强职业防护宣传教育,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切实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
美国CDC于1987年提出的“全面防护”观念将患者均视为有感染性,医务人员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在综合了全面防护和特体隔离基础上,在1996年提出了标准预防的观念,强调患者和医护人员双向防护[3]。要真正做到双向防护,妇产科护士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操作前后洗手。这是最基本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做任何一项护理操作都应洗手,必须养成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
操作时戴手套。戴手套是防止血液体液等污染物质直接接触护士的有效隔离措施。调查显示,在做冲洗、检查、处理废物时40%的人不戴手套,有53%的人戴的是薄膜手套,薄膜手套质量差,不能真正起以屏障作用。医务人员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或聚乙烯手套后,其接触的血量比末戴手套少50%以上[3]。可见,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性。
规范操作行为。护士在为患者注射及抽血时,自觉不自觉地取下针头或套上针帽,可致针刺伤的发生。掰安培时,80%的护士在无任何护手工具的情况下徒手操作,尤其在工作忙碌时很容易刺伤皮肤而致感染。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防护中就指出∶禁用双手回套针帽。用后的锐器应当将其直接放入锐器盒内,当达到3/4满时应停止使用,统一处理,避免和减少皮肤刺伤的发生。
当出现锐器伤时,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的措施∶应捏住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必须始终压迫住伤口近心端,促使污染血液不进入血液循环,这可避免和防止因压力突然降低后污染血液会更加速进入体内;之后,用流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0.5%碘伏消毒包扎,必要时尽早服用预防性药物;接触传染患者主动穿隔离衣;接产时戴防护眼镜及穿防水衣、鞋。一旦发生职业损伤,应按正确方法处理伤口,并登记上报,必要时接受医学观察及可能的预防性治疗。耍建立完善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从根本上减少感染的机会。
医院应从护士的高心理压力出发,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聘请心理医学专家,开展心理医学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辅导,从群体和个体角度逐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因素引起的职业损伤。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4]。所以,应根据本医院和妇产科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组织开展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和如何进行心理适应知识的培训和训练工作,以缓解自身的身心疲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克服个性弱点,减少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职业损伤。
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医院管理人员应该更多从体制上进行职业安全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质量监测、监督管理,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妇产科护士的工作紧张而繁重,本身更应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会自我调节,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家庭和各种人际关系,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整理护理服务。
[1]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2] 岑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9):1024-1026.
[3] 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修订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李小妹,刘君彦.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