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丽 杨国珍
(榆树市生殖保健医院,吉林 长春130400)
中隔子宫是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后,中隔吸收的某一过程受阻,形成不同程度中隔,发病率为5%。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不完全中隔子宫5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50例患者中均为已婚育龄期妇女,月经周期正常,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6岁,均有婚后自然流产史,孕周12~26周,其中自然流产1次20例,2~3次28例,4~5次2例。
宫腔镜采用德国WOLF IP-20外鞘直径9mm,膨宫液5%葡萄糖注射液,腹腔镜采用德国WOLF CE124外鞘直径10mm。
经超声及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发现宫腔畸形,并导致反复自然流产或早产者。
1.4.1 手术时机
月经干净后3~7d,或月经周期的卵泡早期,此期子宫内膜较薄,减少术中出血,且内膜视野清晰。
1.4.2 术前准备
①术前常规检查。②术前夜空腹顿服米非司酮150mg,宫腔置入气囊导尿管扩张宫颈,阴道后穹隆置入米索前列醇片0.2mg,术晨清洁灌肠1次。
1.4.3 麻醉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1.4.4 手术操作
患者取改良式膀胱截石位,术野常规消毒,于脐孔处行气腹针穿刺,气腹压力10mmHg。入腹腔镜探查:子宫大小正常,宫底部可见不同程度纵形凹陷或较深纵沟,双侧附件外观无异常。外阴、阴道再次消毒,扩张宫颈至10号,5%葡萄糖注射液连续灌流膨宫,膨宫压力100~120mmHg,流速200mL/min,首先置入宫腔检查镜见:自宫底至宫颈内口上方可见一纵形中隔,大小不等,两侧宫腔呈狭长形,双侧宫角部较深,置入宫腔镜电切镜,切割功率90W,电凝功率60W。方式:以电刀沿中隔中部由宫颈内口处向前移动至宫底部,行逆行切割,再以电切环自子宫前后壁将游离的中隔组织逐一切除达子宫内膜,术终将宫腔镜物镜退至子宫颈内口处,观察宫底、子宫前后壁、左右壁均平坦,宫腔对称、形态正常,两侧输卵管开口清晰可见,同时在腹腔下镜观察:宫底部呈圆弧形,凹陷消失,术后宫内置入节育器一枚,2个月后取出。
1.4.5 手术情况
50例均1次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分,术中出血量10~20mL,膨宫液量1000~2000mL,无子宫穿孔,空气栓塞,水中毒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住院3~5d,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3d。术后患者月经周期,月经量无异常改变,随访最长达3年,最短1年,其中23例正常妊娠到孕足月,术后成功妊娠率达52%。15例剖宫产娩出活婴,12例自然分娩,无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及产后出血。
子宫中隔使宫腔对称形态发生改变,并干扰正常生育功能,流产、早产相对危险度为5%~95%。由于子宫中隔使两侧宫腔均狭小,胎儿活动受限,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发生率高,妊娠结局差,对母儿影响较大。在宫腔镜手术问世前,治疗有症状的子宫中隔均需开腹切开子宫,切除中隔,患者术后恢复慢,需避孕3~6个月,术后并有明显盆腔粘连、子宫瘢痕、妊娠后继发子宫破裂等并发症,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中隔子宫,术时无明显出血,易被患者接受,且术后上皮化过程仅需4~5周,故术后许可妊娠时间较开腹手术短。而且,通过腹腔镜观察子宫外形,首先排除双角子宫,同时术中在腹腔镜监护下施术,能通过观察子宫肌壁的宫腔透光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子宫穿孔的发生率,而宫腔镜电切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子宫穿孔,若未及时发现,大量灌流液进入腹腔,并发水中毒,手术器械通过穿孔子宫伤及邻近器官,故通过腹腔下监护可以将此并发症大大降低[1-3]。
综上所述,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不完全中隔子宫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妊娠率高及患者易接受的优点。因此,宫腹腔镜诊疗势必将成为妇产科领域中的主流。
[1] 徐华瑞.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5(3):393.
[2] 董建春,夏恩兰.临床妇科内窥镜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1-100.
[3]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