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皮肤科,辽宁 沈阳 110101)
激素依赖性皮炎又称为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病名。是由于长期不正确的外用激素导致的皮炎,其治疗较为棘手。我科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72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72例。其中男12例,女60例,年龄16~57岁,平均37.5岁。病程2~8年,平均4.2年。面部皮损表现为多形性红斑、皮肤痤疮样改变、色素沉着、皮肤脱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均具有长期使用含有地塞米松、氯倍他松等糖皮质激素的病史,使用时间5个月~3年,平均2年。
①面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超过1个月;②停药后3~7d面部皮疹复发或加重,重新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即可好转;③面部表现为红斑、丘疹及脱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改变;④患者皮肤灼热感、伴有瘙痒、疼痛,皮肤紧绷感或干燥不适。
①停用激素类制剂:根据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时间进行选择,连续使用不足3个月或间断使用不足6个月的患者可以立即停用;连续使用>3个月或间断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6个月的患者,应先改用低效激素,再缓慢停药。②全身治疗:10%葡萄糖250mL中加入复方甘草酸苷40mL,日1次,静脉滴注;左西替利嗪片5mg,日1次口服,疗程均为2~4周。部分病例根据病情需要口服羟基氯喹0.2g,日2次。③局部治疗:应用离子喷雾器进行面部冷喷,然后涂抹维生素E霜剂。保持面部湿润。
①治愈:患者自觉症状及皮肤损害完全消失;②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70%;③好转:自觉症状减轻,皮损消退40%~70%;④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皮损消退<40%。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72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11例,显效34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62.5%(45/72),2个月后,治愈35例,显效27例,好转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6.1%(62/72)。治疗2个月后,相关化验检查、血压、眼科检查均无异常改变。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导致的皮肤非化脓性炎症[3]。患者于患处长期反复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皮肤对其依赖性不断增强,出现毛细血管网扩张、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弹性降低、出现瘙痒和皮肤干燥脱屑的特定临床表现,但是一旦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原有的皮肤疾病症状会出现反弹、甚至加重,患者不得不再次使用作用更强的激素类药物。近年来,由于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制剂治疗效果认识的误区,以及临床医生的不规范应用或滥用,导致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导致真皮的小血管功能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皮质类固醇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使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降低,导致皮肤的免疫功能下降;出现非化脓性炎症改变;皮质类固醇药物通过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阻碍DNA合成过程,抑制细胞的合成和分化,进一步加重皮肤屏障的破坏;最后皮质类固醇药物可以诱导部分炎症因子的表达,使得面部皮肤炎症逐渐加重。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首要的是通过递减的方式、减次的方式、替代的方式脱离激素的应用,避免症状出现反弹或加重。复方甘草酸苷是一种有激素样作用但无激素的副作用的药物,具有较强的ACTH活性,通过不断的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稳定细胞膜结构、阻碍炎症介质的传递,达到免疫调节作用。另外,其还具有抗炎、抗过敏的效果。左西替利嗪片为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H1受体拮抗剂,为第三代抗组胺药,其使用后临床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性强、具有明显的抗变态反应作用。羟基氯喹口服一方面通过降低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另一方面通过抑制补体的活性,降低抗原抗体反应的作用[4],达到治疗的效果。通过系统有效的治疗,患者会逐渐摆脱对激素的依赖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可长期使用。本文在治疗这种激素依赖性皮炎时采用全身治疗、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1] 陆洪光.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0):682-684.
[2] 房武宁,徐澎,任建军,等.舒肤特治疗面部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67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4):284.
[3] 葛晓玲,白新华,张玲.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2,11(4):143.
[4] 李秉煦,林孝华,邵笑红.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1):69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