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王晶
流动人口结核病是结核病控制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中结核病的疫情常高于户籍人口,已成为导致我国城市结核病疫情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流动人口中肺结核患者数明显增加趋势对北京市结核病流行的影响逐渐加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控制[1]。为了解通州区流动人口的肺结核流行特征,笔者对2005—2011年间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登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005—2011年全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按照定时统计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对象为2005—2011年流动人口中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55例。
按照2008年《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对结核病患者进行分类[2]。
1.流动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2]。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病案信息中,将非户籍患者作为流动人口患者统计。
2.因症就诊:指患者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后主动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结防机构”)就诊[2]。
3.职业分类:按照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的职业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将资料录入Excel 2003软件,并作逻辑查错和抽样复核,确保资料录入准确性,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855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原籍特征及结核病分类和发现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
2005—2011年通州区共登记流动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55例,其中涂阳肺结核患者278例,占32.5%。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例数和涂阳肺结核患者例数呈波浪式上升趋势。2005—2007年涂阳肺结核患者比率逐年下降,2007—2011年涂阳肺结核患者比率逐年增加(表1)。
表1 2005—2011年北京市通州区流动人口中登记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占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比率
流动人口中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主要是15~<45岁的青壮年人(86.8%,742/85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5~<35岁者所占比率最高(37.0%,316/855),15~<25岁者次之(30.6%,262/855),35~<45岁者最少(19.2%,164/855);其他年龄段发病人数较少,且稳定在较低水平,0~<15岁儿童占 0.7%(6/855),45~ <55岁占7.1%(61/855),55~<65岁占3.3%(28/855),65岁以上占2.1%(18/855)。
登记的855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男555例,女300例,性别比为1.85,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007年和2010年性别比均大于2.00,分别为2.03(67/33)和2.37(121/51)。
2005—2011年通州区流动人口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待业人员最多,占24.9%;农民次之,占19.3%。但在7年间各时期各职业所占比率不尽相同,2010—2011年,登记的患者主要是待业人员,并且上升速度较快,从2010年的22.1%上升到2011年的49.0%(表2)。
流动人口中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主要来源于河北(16.0%)、黑龙江(12.3%)、河南(11.7%)、山东(6.9%)、四川(6.9%)、内蒙古(5.5%)、安徽(4.7%)、湖北(3.3%)等省(自治区)(表3)。
2005—2011年通州区流动人口中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55例,其中综合医院转诊到结核病防治所者543例,占63.5%;追踪者133例,占15.6%;因症就诊者只有105例,仅占12.3%(表4)。
表2 2005—2011年北京市通州区流动人口中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职业分布a
表3 2005—2011年北京市通州区流动人口中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原籍地区分布
表4 2005—2011年北京市通州区流动人口中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方式
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自2005年起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近5年北京市登记肺结核患者中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比例亦呈现此趋势,成为北京市肺结核负担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发现,北京市通州区流动人口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占活动性患者的32.5%,这部分患者因有传染性,暂时不能工作,加之患者本身流动性大,治疗管理的依从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肺结核的扩散,危险性大,应积极治疗和管理这部分患者。流动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85,与赵平等[3]的报道一致。患者多为青壮年,年龄在15~<45岁者占86.6%,其中25~<35岁者所占比率最高(37.0%),15~<25岁者(30.6%)次之,35~<45岁者(19.2%)最少。原因可能是流动人口中男性青壮年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家庭和社会压力大,为了生活外出打工,流动性大,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机会相对增大,感染后也易于发病。
流动人口中肺结核患者病例分类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多来自河北、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地区,与赵平等[3]报道的基本一致。从职业分布上看,在7年间各时期各职业所占比率不尽相同,但待业人员最高(占24.9%),且近2年上升速度较快,从2010年的22.1%上升到2011年的49.0%。可能与就业形势有关,流动人口多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知识文化水平低,多从事简单的重体力劳动,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而导致待业人员增多。与杜昕等[4]报道2010年全国登记流动人口新涂阳肺结核患者中,工人为首位(占47.8%)不一致。从发现方式看,2005—2011年患者中主要为综合医院转诊者(63.5%),其次为追踪者(15.6%),而因症就诊者只占12.3%,由此可见,流动人口人群的健康意识和肺结核防治知识匮乏,出现可疑症状体征后不能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了肺结核而去综合医院就诊;另外,部分患者可能意识到自己患了肺结核,但不知道要去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而去综合医院就诊。
肺结核发病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心理等多种综合因素,在我国流动人口中多数是外出打工者,外出打工者在城市的生活、工作环境较差,常导致肺结核的发生[5]。外出打工的工作场所条件不舒适,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 h及每周没有休息日是外出打工者发生肺结核的重要危险因素[6]。另外,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肺结核患者管理困难,以及许多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由于经济困难而延误诊断和放弃治疗而未予以登记报告,实际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病情况可能更为严重[7]。
因此,针对以上我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流行特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结核病防治机构要充分发挥区、乡、村三级结核病防治网的强大作用,做好流动人口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报告、转诊、追踪及治疗和管理工作。(2)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与教育,特别是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可组织相关人员以讲课或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使其加强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及相关法规、政策的了解,减少肺结核患者的就医环节,从而减少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将疾病传染给他人的机会。(3)卫生和劳动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劳动卫生及用工制度的监管,促使企业和相关部门改善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合理的卫生作息制度,保障他们的健康,有效控制肺结核疫情。(4)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可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传染性降低或失去传染性,以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5)建立用人单位年检制度,加强流动人口务工前及每年常规的结核病预防体检。(6)流动人口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自我保健和防护意识,加强营养和锻炼,注意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以避免或减少肺结核的发生。(7)建议流动人口外出务工前在当地医院进行常规的肺结核预防体检,发现肺结核及时治疗,待身体完全恢复健康后再外出务工。
[1]安燕生,张立兴,屠德华.流动(非北京户籍)人口对北京市结核病流行的影响.中国防痨杂志,2004,26(6):319-3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3]赵平,李洪敏,杨智斌,等.1996—2006年北京市朝阳区流动人口肺结核病流行特征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83-85.
[4]杜昕,刘二勇,成诗明.2010年全国登记流动人口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特征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1,33(8):461-465.
[5]黄起烈,陈伟,张兴树.深圳市外来人口肺结核病防治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防痨杂志,2001,23(6):360-363.
[6]王国杰,Adrian Sleigh,Sukhan Jackson,等.外出打工者肺结核病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211-212.
[7]代宝珍,倪政,张金兰,等.城市暂住人口结核病调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2):1483-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