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伤病员空运后送研究与思考

2012-01-24 02:40姜树强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空运伤病员机上

姜树强 沈 炜

空军总医院医务部计划科,北京 100142

未来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都具有突发性,远程、局部区域性,伤员发生集中、数量大、伤情复杂等特点,行动节奏、任务要求、现场情景、过程周期、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官兵的医疗救护及伤病员后送构成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对伤病员快速安全后送提出了新的要求。

1 伤病员空运后送的概念和特点

1.1 伤病员空运后送

伤病员空运后送作为空运后送的组织方式之一,是战时卫勤保障的中心任务和重要内容,是指依托军用或民用航空器将伤病员从不稳定的环境地域和低级救治机构向相对稳定的环境地域和高级救治机构转送的过程和措施[1],同时在运送过程中实施医疗救治,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伤病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的活动。

1.2 伤病员空运后送的特点

现代伤病员空运医疗后送是现代化的优良救护手段,一是强调后送及时,二是强调连续监护与救治,其体现出以下特点[1]:

1.2.1 速度快,使伤病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卫生飞机现代化的急救设备大大提高了伤病员的治愈率,降低了伤残率,从而保证了战斗力的延续。

1.2.2 机动灵活,对卫勤力量部署及使用产生积极影响

空运后送能远距离、机动灵活地后送伤病员,可以适当减少救治机构的数量,又可减少专科医疗队的数量,有利于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由于空运后送能够迅速改变伤员的“流向”,在医疗后送方面起到“分流”作用,也大大缩短了伤员等待手术治疗的时间,从而增加伤员治愈的机会。

1.2.3 飞行限制因素较多

由于航空活动的复杂性,例如制空权、气象条件、飞行保障,任何一个方面满足不了飞行的基本需要,就会给飞行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尤其是航空环境因素,如高空低气压、缺氧、低温等对伤病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做好伤病员空运前的医学准备,在飞行中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是伤病员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2 伤病员空运后送的历史地位和未来特点需求

2.1 伤病员空运后送的历史地位

空运后送最早源于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军用热气球从巴黎空运出160名伤员。1910年,法国女飞行员马尔文格在沙隆第一次用飞机空运伤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的卫生部门已把飞机列为医疗后送运输工具,美国、英国、苏联都组建了装备专用飞机的航空医疗后送部队。美军发起的各局部战争中,伤员空运后送率达90%~95%,空运后送在军事卫勤保障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2 未来伤病员空运后送的特点需求

随着战争格局的改变和急救医学的发展,空运后送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救护方式。二战以来,伤病员空运后送的比例更是逐步增加,从未来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新的伤情特点、保障模式和发展内容上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伤病员空运后送地位正在不断增强。

2.2.1 从新的伤情特点上看,伤病员空运后送在卫勤保障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现代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呈现出的不确定性使伤亡人群区域非固定化、现代特种武器杀伤威力大、作用时间长、非战争军事行动伤情多样化、伤亡种类复杂化等新的特点[4]。而空运后送以其速度快、大大缩短伤病员后送时间的特点逐步成为现代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主要后送方式。

2.2.2 从新的保障模式上看,伤病员空运后送在卫勤保障工作中的角色日益重要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实现其“零伤亡”目标,建立了“重两头、伸中间”的全新医疗后送模式。其伤员后送链是:伤员经急救和紧急救治处理后,通过空运后送至战区空军基地,然后通过“空中走廊”后送到战区外医疗机构或美国本土完成终末治疗[5]。从这条伤员后送链可以看出,在新军事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模式中,空运后送有效减少了救治环节,是以最快速度后送伤病员、提高伤病员救治质量、降低了伤病员伤死率的关键所在。

2.2.3 从新的发展内容上看,伤病员空运后送在卫勤保障工作中的角色日益凸现

自20世纪90年代美军提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后,伤病员空运后送成为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重要组成,并与其他军事行动同等重要。目前,美、英、俄、法、德等国空军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空运医疗后送组织系统。其中美国空军空运医疗后送组织是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形成了全球性空运医疗后送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战区空运医疗后送系统、战略空运医疗后送系统和国内空运医疗后送系统三部分组成,形成了从战区到国内的三级医疗后送网络[6]。其空运后送网络可担负90%以上的伤员后送任务,使美军士兵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接受最好的空运医疗后送卫勤保障支援。

3 我军开展伤病员空运后送现状

我军近年遂行的多项非战争军事任务,都具有突发性强,保障方位不确定,任务繁重,导致保障对象、保障时机、保障方式的随机性增大等显著特点。如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和执行国外空运医疗后送等实践一次次证明,依据远程局部行动特点以及急救医学的发展,空运后送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救护方式。

目前,我军的航空兵部队已具相当的规模,特别是军地机场的不断建设发展,已使开展伤病员医疗救护及空运后送工作具备根本基础。我军从空运医疗力量作战和非军事行动领域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伤病员医疗救护及空运后送组织实施原则和方法,初步具备了开展伤病员医疗救护及空运后送的条件。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我军空运医疗后送机构的组建采取组织“寓于”和人员“预编”的形式,不改变编制体制,不增加编制员额,人员兼职,飞机通用,飞机、人员寓于部队原建制单位之中,尚未形成与战场伤员空运救护相适应的空运医疗后送系统,靠战前临时组建,其组织体系不完善,未形成由前向后的战术、战役、战略空运后送系统[8]。虽然现已组建了由总部掌握的应急机动空运医疗队,在重点保障方向的中心医院、疗养院抽组了机上救护小组,可担负部分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伤病员的部分空运医疗后送任务。但是,从大规模多方向空运医疗后送伤员的需求来看,我军适应未来作战和突发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空运医疗后送组织力量还有差距。

4 我院开展伤病员空运后送任务的具体情况

针对可能突发的各种事件,我院空运医疗队多次执行了各种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空运医疗后送任务,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研究,如汶川抗震救灾、卫勤使命等实战演练,尤其是赴利比亚撤离我人员遂行空运医疗后送任务,既锤炼了空运医疗队快速反应和保障能力,又赢得国际舆论和撤离群众的广泛赞誉,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

4.1 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我院空运医疗救护队根据执行任务类型定人编组,设指挥组、分类待机后送组、机上救护一组、机上救护二组和综合保障组。

4.2 组织实施

4.2.1 伤病员空运后送实施步骤

①领受空运前接任务;②做好空运准备;③组织检伤分类;④组织伤病员登机和待机伤病员医疗后送管理;⑤实施前接伤病员返程途中的空中医疗护理;⑥组织伤病员离机与交接;⑦飞机的清洁与消毒。

4.2.2 空运伤病员的医疗处置

伤病员空运后送没有绝对禁忌证,但考虑到伤病情的进展、飞行环境可能对伤病情产生的影响,以及空运途中的护理能力等,在进行空运后送时,要对伤病员进行选择,做好空运前的医疗处置,并在空运途中实施连续性的医疗护理,以确保途中安全。

4.3 我院参加了军演空运后送情况分析

根据上级指示要求,我院空运医疗队参加了年度军事演习,现就参演情况、主要做法、收获体会和问题不足四个方面作出具体分析。

4.3.1 参演情况

参演力量:我院共抽调12名同志参加此次演习,参演干部中,硕士以上学历8名,占6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名,占50%。参演装备:空运医疗队携运行医疗装备17套(件)、保障药材168种、医用耗材137种参加演习。参演科目:按照全员、全装、全程、全要素演练原则,我院空运医疗队采取空中输送、铁路输送与摩托化机动相结合的方式跨区机动至演习地域,并按照空运医疗后送要求,现场演练了领受任务、部队机动、部署展开、检伤分类、机上救护等演练科目。

4.3.2 主要做法

按照上级赋予的任务,医院科学制订参演方案,合理调配参演人员,周密制订训练计划,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节点清晰,保证了各项参演准备工作的有序实施。在此基础上,为达到锻炼队伍的参演目的,医院精心组织了演前训练工作,先后集中培训34天,室外训练近120小时,重点组织了空中救治知识培训、人装人机结合训练以及实兵实装演练,进一步磨练了队伍,提高了空运后送能力。特别是首次改装亮相的卫生飞机参演受到观摩首长的高度关注。同时在演训期间,首次使用和研讨“野战电子伤票信息系统”在空运医疗后送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确保了演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4.3.3 收获体会

此次演习,不仅仅开创了我军卫勤史上的多个“首次”,也为空运医疗队适应新形势、履行新使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战锻炼机会,意义十分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3.3.1 首长的关注和关心,将进一步加快卫生飞机建设 卫生飞机参演受到各级首长的特别关注,各级首长登机详细观看了机上医疗设备,检查医疗队机上救治训练情况;结合卫生飞机发展现状、医疗队建设和机上训练等情况,向首长们进行了汇报讲解;各级首长对卫生飞机改装和空运医疗队建设的关注和关心,必然会对卫生飞机立项和建设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4.3.3.2 检验了空运医疗队适应新改装空运卫生飞机的能力根据新改装卫生飞机的战术性能和机上新添置医疗设置结构特点,医疗队重点加强了机上“重症监护”和“普通单元发生急性重症情况下的抢救”两个科目内容的适应性训练,大幅提升了机上重症监护区重症伤员的连续医学监护、机上应急处置能力。利用此次参演机会,进一步明确了机上救护的任务特点和训练重点,对空运医疗队功能、战略战术地位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与定位,对空中救护的发展趋势与战略远景进行了探讨与规划,探索并完善了相关操作流程与运筹方式。

4.3.3.3 探索了空运后送医疗救护新型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演习中,还特别邀请了全军远程医学研究所的专业技术人员,携带新型“电子伤票”系统、设备参与空运医疗后送信息化探索与应用的课题研究。此系统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战场医疗后送信息化效能和救治效率,也为进一步开发空运医疗后送伤票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4.3.3.4 锻炼了队伍,提升了复杂条件下空运医疗救治水平此次参演地处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救治条件差,给空运医疗救治工作提出了全新课题。面对不利情况,医疗队科学调配技术力量,老队员率先垂范,新同志密切协同,通过实战化训练,积极锻炼空运医疗适应能力,通过实战训练,科学规范了指挥模式与组织方法,迅速掌握了高原环境下空运医疗后送领域的专业技术特点,提升了复杂条件下空运医疗后送救治水平。

4.3.3.5 拓宽了模式,丰富了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充分利用此次卫生飞机参演机会,探索了适应新型卫生飞机的训练模式与保障机制,收集整理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并以教学片形成了初步训练成果,为后期空运医疗队培养人才、壮大力量提供更加直观、有效的组教模式与宣教基础;此外,结合训练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丰富了航空医疗专业知识体系,修订完善了各类文字材料和理论成果。

4.3.4 问题与不足

通过此次演习,不仅使我院空运医疗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锻炼,为今后空运医疗后送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发现和暴露了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3.4.1 联合指挥关系不顺畅 由于联合指挥部与我院空运医疗队距离较远,缺乏现代化指挥通信手段,通讯联络主要依靠手机,甚至个人手机,难以满足未来作战和非作战军事任务卫勤指挥和保密要求。另外,此次联合指挥部指挥权较分散,有时存在多头指挥、多重指挥的情况,影响了指挥的时效性。

4.3.4.2 空运医疗队编配不合理 按照空运医疗队新的功能定位,中转留治需依托基层卫生力量完成,但基层卫生力量确实难以满足任务要求,而医疗队编制人员较少,在大批量伤员空运后送时无法抽调力量支援基层医院,这势必会影响空运后送医疗救治质量。另外,空运医疗队设备配置仅能装备一架运输飞机,这与医疗队编制不相适应,也难以满足大批量伤病员多方向的空运后送需求。

4.3.4.3 空运后送训练制度不完善 空运医疗队救治能力主要体现在机上救护能力上,但由于飞机动用困难、协调难度较大,人机结合训练开展较少,机上救护装备使用不够熟练。按照空运医疗队新的编组模式和功能定位,其执行空运后送任务必须依托基层卫生力量,但此次演习因协调复杂,参演设定困难,无法深入进行模式机制研究。

5 开展伤病员空运后送的建议与思考

空运后送在卫勤保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构建信息化的空军卫勤组织指挥医疗后送体制、研发现代化的空运后送装备、培养专业化的空中救护力量适应现代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环境是必然要求。

5.1 构建信息化的组织指挥体系

5.1.1 设立空军卫勤医疗后送组织指挥体制

空军卫勤医疗后送组织指挥体制,是根据空军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伤病员救治与后送的需要而设立的分级救治组织指挥体系,以空军平时医疗体系组织指挥为基础,与地方医疗机构相结合,按照三军联勤、军民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空军伤病员的医疗后送。

5.1.2 建立卫勤指挥信息系统

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伤病员空运后送卫勤保障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士兵的生存与作战能力。无论是机动卫勤力量的合理部署,还是医疗后送信息的准确传递,都需要建立一套以单兵为起点,包括指挥机构、机动卫勤力量、后方医院接入的卫勤指挥信息系统。通过卫勤指挥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使卫勤指挥机构能够及时整合卫勤资源、调整力量配置,各部门实现信息同步融合,各级机动卫勤力量准确掌握伤情分布情况,各部门之间能够高效、统一、及时地做好伤病员救治准备,提高保障效率和质量。

5.1.3 加强远程医学系统建设

各级机动卫勤力量由于专业、条件的限制,救治能力有限。在演习中,笔者进行了远程医学会诊方面的尝试,以发挥后方医院的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一线救治能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使一线救治力量能够及时得到后方医院的技术支持,全面提高未来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病员医疗救护及空运后送卫勤保障能力。

5.2 研发现代化的空运后送装备

为提高空运医疗后送能力,各国都将卫生飞机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美国空军使用的专用卫生飞机,机上医疗设备配套,安装固定牢靠,操作使用方便,具有较强的空中救护能力[8]。其机上卫生装备先进,可在机上进行急救和各种医疗监护,机上救护范围得到很大扩展,远远超过单纯后送的范围,将快速后送与优良救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空运与救护的统一,大大地提高了卫勤保障的成效。

目前,我军尚无专用的卫生飞机,空中救护也仅限于病情观察和简单应急处置,限制空运后送在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作用的发挥,这与未来战争和非作战军事行动多样化任务卫勤保障的要求很不适应。首次使用的是新改装卫生飞机,从空运后送能力、机上救治环境和仪器功能设置等方面上还存在诸多需改进完善的地方,如机上操作环境差、舱内噪音大,功能设置布局不合理,机上救护装备和生活设施人性化设置不足等实际问题,都直接影响到空运批量后送的机上救治质量。建议加快专用卫生飞机(空中医院)的论证、立项与改装,根据担负任务需要,改善机上救护条件,加强卫生飞机保障装备建设。

5.3 培养专业化的空中救护力量

5.3.1 进一步合理配置机上医护人员编制数量

目前,新改装卫生飞机所配备的机上医护人员数量编制较少,在执行空运医疗后送过程中,难以有效满足任务需求。建议:一是适当增加机上救护人员的编制比例,扩大空运后送救护力量规模,初步检验论证,目前新改装卫生飞机合理的医护配置为“3医5护”,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装备对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建设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二是随着多样化军事任务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增加,执行空运后送的任务将出现不确定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急需培养一批年轻的空运救护力量充实到医疗队,空运医疗人员编成应依任务、依机种而分的医疗小组(如5~8人组),既提高了机动能力,又减轻了携运物资数量。三是空运医疗后送飞机按战区配置,同时所属基层卫生力量建立“3医4护”配置单元。

5.3.2 进一步增加训练时间,提升训练质量

机上救护和地面救护相比,由于场地、环境特殊,救护活动也有其特殊性。演习中,飞行中机上操作训练机会较少,许多理论数据得不到实践验证。按这种模式实施训练,势必会造成医疗队员空中救护知识的匮乏和空中救护经验的不足。建议卫生飞机列入医院机动卫勤保障力量编制序列,增加空运医疗队飞行中机上训练时间,简化协调、调度、指挥程序,满足平战时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空运医疗后送需求,队员每年至少应该有一次登机训练的机会,使大家熟悉机上装备,适应机上环境。

5.3.3 进一步呈现空运后送机上救护模块化标准

一是机上三个单元的设置要进一步体现模块化标准;二是机上突发危重病救治方案要进一步实现规范化标准;三是机上医护操作流程要进一步紧贴实战化标准;四是对机上输液、管道供氧、呼叫识别装备以及电子伤票设计要进一步彰显信息化标准,野战电子伤票与空运后送电子伤票的兼容性需进一步加强。

5.4 建设模块化的空运后送力量体系

建议在指定的空军或联勤医院和部队,预编抽组由指挥、飞行、救护、中转和保障五个分队组成的空中医疗救护中心,担负平、战时空中医疗救护任务。其中指挥分队由担负抽组任务的医院及飞行分队的领导和机关人员共同组成;飞行分队由担负空运后送飞行任务的航空兵部队组成;在现有的空运医疗队模式中应增加待机医疗组,救护、中转和保障分队由担负抽组和保障任务的医院及场站人员组成;人员、装备预编于指定的医院和航空兵部队,日常管理由预编抽组的单位负责,合成训练和遂行平战时保障任务的组织协调由战区空运后送指挥协调组负责,便于平时组织训练和战时遂行保障任务。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教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刘福祥,马中立,季一鑫.空运后送的组织与实施[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9(13): 461-462.

[3]安瑞卿.美军空运后送伤员的历史回顾及在海湾战争中的保障能力[J].解放军医学情报,1995,5:270-272.

[4]张忠义,杨春龙,夏文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卫勤保障[J].南京军医学报,2003,25(3):179-181.

[5]郭琪.伊拉克战争美军医疗后送体系对我军登岛作战卫勤保障启示[J].东南国防医学,2003,6:457-460.

[6]安瑞卿,邓略,梁文洁,等.美空军全球空运医疗后送系统及保障能力[J].航空医学,1998,8:76-77.

[7]朱世华.美军空运医疗后送特点浅析[J].人民军医,2000,43(1):7-8.

[8]陈义勤,罗永昌.未来战争联合作战空运医疗后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航空医学,2001,2(29):1-2.

猜你喜欢
空运伤病员机上
空运来的桃花节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机上上网,开启乘机新时代
空运物流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PLC的变频器控制系统在甩干机上的研究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双十一”采购忙——话说液体空运
“汪星人”要打“飞的”——话说活体空运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