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前
山东胶南市人民医院 胶南 266400
失眠的原因很多,常与患者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生理及家庭等因素有关。失眠在神经内科的门诊患者中占很大比例,结合门诊患者,我们对就诊患者失眠的原因作一分析,报道如下。
1.1 对象及标准 选取2008-10-2011-05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失眠患者987例,男657例(66.56%),女330例(33.43%);年龄16~79岁,平均57.8岁。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及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DSM-Ⅳ);失眠定义为≥3次/周,持续1个月以上。
1.2 方法 对就诊患者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嗜好、冠心病等并发症情况进行登记,其中前几项根据患者自述,最后几项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资料作为依据。
一过性失眠251例,短期失眠386例,慢性失眠350例;器质性失眠112例(包括脑器质性失眠69例,躯体器质性睡眠障碍43例),神经症性失眠579例,心理生理性失眠69例,睡眠节律失调引起失眠142例,药物性失眠85例。老年性失眠153例,占15.5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765例,占76.6%;发生婚姻变故者57例,占5.78%。8例患者伴精神病,建议转精神病医院继续治疗。长期连续使用苯二氮类药物10a以上者207例,占20.97%。60岁以上患者中以女性居多。
许多就诊患者失眠不仅反映在夜间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的睡眠质量等方面,同时也反映了患者白昼工作、学习、记忆及其他功能低下的功能状态。
一过性失眠患者常常由于出差、旅游等,陌生环境、蚊虫叮咬、强光、噪声等干扰引起,除由环境因素引起外,个人重大事件前的准备引起的精神紧张也可造成短期失眠。
引起慢性失眠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患者伴有器质性疾病,如脑血管病、脑炎、脑外伤等引起的脑器质性疾病,约占失眠的7%;躯体器质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中毒等也可引起慢性失眠。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失眠发病率显著上升。神经症性失眠和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越来越多,使失眠现象普遍发生,成为常见疾病。神经症性失眠和心理性失眠是失眠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8.6%。调查发现神经衰弱、焦虑症和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几乎都有失眠经历。此外,神经症可能是失眠的原因,同时失眠可加重神经衰弱症状,使失眠加重。心理性失眠即原发性失眠,系指单纯由于思虑过度、兴奋不安或焦虑、烦恼等因素引起的失眠,约占失眠的30%,但心理性生理性失眠也会产生神经衰弱和焦虑、抑郁等症状。因此,就失眠的诊断来说,两者很难鉴别。一些资料表明,引起神经症性或心理生理性失眠的原因,多数与个人前途、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中负性生活事件有关。此外,长期的工作过分紧张或过度投入,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常年熬夜学习或工作,晚间从事过于兴奋的歌舞、娱乐等均可引起心理性失眠。有的慢性失眠患者,由于对失眠的恐惧,晚饭后因害怕失眠心情开始紧张不安,进一步加重了失眠,甚至是原有失眠原因已经解决而失眠不愈的主要原因。
工作方式和生活规律的变化可导致睡眠、觉醒节律失调,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失眠最主要的原因是经常日夜倒班工作或长期夜间作业,本院许多医护人员就是因为经常夜间值班引起失眠。此外,生活漫无规律而入睡无定时、药物的影响以及白日睡眠过多等也是常见原因,多见于节假日歇班的患者。内源性失眠是由于下丘脑生物钟发生功能障碍所致,见于各脑部器质性病变。痴呆患者可能是最常见病例。患者常常到晚间后兴奋不眠,白天入睡,导致昼夜完全颠倒。
许多精神疾病可引起失眠,同时长期失眠可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临床上需引起警惕的是,抑郁症状可能是失眠的结果,而非失眠的原因。此时即使抑郁症状有所好转,失眠不一定改善。
长期依赖药物可引起失眠,包括药物的兴奋作用、药物不良反应对睡眠的干扰等,长期、大量不合理的应用镇静类药物可造成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同时停药或减药方法不当也可发生撤药反应。门诊失眠患者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使用率很高,其中18.3%失眠患者长期连续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10a以上,门诊患者在镇静催眠药的使用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需引起医师的重视。
失眠是老年人群中常见临床症状,尤其见于作息不规律、女性、独居的老年人中,老年人失眠患病率15.6%,与文献[1]报道的14.8%相仿。老年性失眠主要表现是入睡较早、睡眠表浅缺少深睡、觉醒较多,而早醒尤为突出和普遍。
总之,随着各种睡眠障碍性疾病日渐增多,产生的危害日渐增大,需引起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
[1]薛世平,富学春,李易庭,等 .内蒙古大学生睡眠质量和睡眠规律性调查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