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粘液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及CT影像分析

2012-01-23 21:00付志辉黄瑾瑜郭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4期
关键词:粘液肠壁低密度

付志辉 黄瑾瑜 郭亮

粘液腺癌是少见类型的结肠癌,发生的频度较低,其临床、病理学特点与常见的结肠腺癌有所不同[1-2]。随着对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学特征的不断深入研究,认识到病理类型与疾病预后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30例经手术证实的病例的CT影像进行分析,发现其病理学特征及CT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现将其报导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于2005年1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CT资料完整的结肠粘液腺癌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岁。临床症状:血便、腹泻、腹痛11例,腹部包块15例,不全肠梗阻症状4例。发病部位:回盲部4例,结肠肝曲6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13例、直肠6例。

1.2 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8排螺旋CT机全部病例均先行常规CT平扫后,用规格为30 g/100 ml碘海醇100 ml静脉团注增强扫描,层厚、层距均为6.5 mm。

2 结果

30例患者均有异常CT征象,其中表现为肠壁增厚的有19例,肠腔内肿块5例,肠腔外肿块6例,伴肠梗阻3例,周围系膜增厚的有25例。19例肠壁增厚患者中,12例病灶内可见囊状低密度灶,肠壁增厚程度为15~33 mm,肠壁增厚伴强化的有6例,其肠壁强化程度高于30HU,13例患者增厚的肠壁无明显强化,其肠壁强化程度低于10HU;5例腔内肿块患者中,3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囊性灶,2例病灶内未见低密度囊性灶,但增强后强化程度均低于10HU;6例腔外肿块患者中,5例可见低密度囊性灶,1例病灶内未见低密度灶,增强后强化程度也不超过10HU。术前CT诊断为肠癌20例,间质瘤5例,淋巴瘤4例,阑尾脓肿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粘液腺癌。

3 讨论

粘液腺癌是一组起源于上皮组织,以粘液分泌异常亢进为特征的恶性肿瘤。为提高粘液腺癌的生存率,除加强手术的彻底性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一项重要因素。尽管粘液腺癌的临床体征缺乏特征性,但我们通过分析比较30例病灶的影像学表现,认为粘液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我们在术前作出相对正确的诊断[3]。1)肠壁增厚,且增厚明显,大于15 mm。本组共有19例肠壁增厚型,其中的13例CT增强扫描,肠壁几乎无强化,不同于肠壁较显著强化的非粘液性肠癌,不强化的机理可能与肿瘤内绝大部分是粘液成分有关[3]。2)低密度囊性灶。19例肠壁增厚患者中,12例病灶内可见囊状低密度灶;5例腔内肿块患者中,3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囊性灶;6例腔外肿块患者中,5例可见低密度囊性灶。从CT表现与手术病理大体标本对照来看,可有以下2种较明显的原因:一是肿瘤坏死,或由于粘液腺癌内存在大量的粘液而呈囊性;二是肿瘤压迫继发阑尾粘液囊肿[3];3)肠外系膜浸润。本组30例病例中,有25例病灶出现了系膜增厚,既往的资料也表明了粘液腺癌易于浸润肠壁和淋巴结转移。因此粘液腺癌虽然分化较好,如分泌系统发达,但其恶性程度极高,这与它分泌的水解酶参与浸润有关。大肠粘液腺癌的粘液组化研究表明,癌细胞内、外的粘液性状及分布与乳腺粘液腺癌相似,并发现细胞内(外)粘液的含量与MC的恶性程度呈正(反)比关系,滕田茂夫认为大肠粘液腺癌肝转移罕见,认为腹膜播种是大肠粘液腺癌的特征,而堀内义美[4]通过对比研究认为粘液腺癌与非粘液腺癌,在淋巴转移、肝转移即血行转移方面无明显差异:腹膜播种明显高于非粘液腺癌,并认为与腹膜播种因子有关。本组病例CT表现及病理检测结果也与文献一致。

[1]回允中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第8版.上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718-773.

[2]王锡山,刘淑珍,杨为戈,等.结肠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7,31(5):384-386.

[3]郑祥武,吴恩福,程建敏,等.不典型肠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1):850-853.

[4]掘内义美.大肠粘液癌与临床病理学的探讨:日消外会志,1989,22(2):237.

猜你喜欢
粘液肠壁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乳腺粘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神奇的粘液菌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低密度脂蛋白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