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的学术特色

2012-01-23 13:30宋益东
中医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张氏气虚病机

杨 玲,宋益东

(东平县中医院,山东东平271500)

《张氏医通》[1]是一部论述内、外、妇、儿、五官诸科杂病证治的丛书,共十六卷,系清初张璐著。张璐,字路玉,号石顽,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弱冠之年,弃儒治医,励志岐黄六十余载。张氏治学,撷采百家,参以己意,验之临床。在精研勤思,荟萃折衷之中,不乏自己的创新和卓识。兹不惴愚陋,试将《医通》的学术特色探讨于下。

1 撷采百家,撮其精华

凡在医学上有较大成就者,无不从研究经典入手,溯本寻源,在此基础上,并能采撷百家,融贯古今,取其长而舍其短,结合临床实际,然后有所彻悟,张璐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医学大家。《医通》中参考书目达130种之多,每种病首列《灵》、《素》病机,次列《伤寒》、《金匮》治例,并详加诠释,继则精选摘录历代名著。所引内容或病因病机之发挥,或诊病辩证之方法,或治法方药之纵横,这些论述,其中颇多精辟灼见。如引王安道,经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有所劳役,脾胃气虚。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常,中焦气机郁滞,阻则气火不得泄越,则“少火皆成壮火,而为内热,东垣所言,正与经旨相合”。王氏准确的阐发了气虚火热的病机。又引陆丽京“劳役伤脾者,证必发热头痛,恶风畏食,自汗喘乏,脉必气口虚大,平昔未惯劳作之人多此,东垣补中益气汤证也”之言,此为气虚发热之典型表现。以上二家对东垣学说的发挥,不但医论通达,亦符合临床实际,诚经验有得之言,实有功于东垣。

所录辨证方法,亦精切有理,如张景岳辨痢云:“相似之际,尤当审察。”如以口渴为实热,似矣,但凡泻痢,必亡津液,安得不渴,当以喜热喜冷别之。以腹痛为实热,似矣,但痢生于内,肠道损伤,安得不痛,当以痛之缓急,按之可否,腹胀与否分之。以小便黄赤短少为实热,似矣,但水从痢去,尿必量少黄赤,当以小便灼热与否,津液之盈亏,肤色之泽夭辩之。如此辨析入微,直至今日,亦常为我们所遵循。

有关治法,引俞嘉言“凡治水气喘促,以顺肺为主,肺气顺,则膀胱之气化,而水自行矣……故水道不利,而成胀满,以清肺为急”,清肺顺气,肺气肃降,则水道通调,水行则喘定胀消。俞氏之说,识见宏博,理明法妙,临床用之,每获捷效。

2 析疑启奥,迭出新意

张氏在撷采百家,融贯古今的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勤思精研,察其是非,明其真伪,绝不盲目苟同,人云亦云。因此,他不论是对经典医籍的研究,还是临床实际问题,都多析疑发微,真知灼见。如《内经》“脱营”一病,他谓营气内夺,五志之火煎迫为患,“原夫脱营之病,靡不本之于郁”。他详细的描述了本病的症状:外则如膺乳腋胁,肘腕胫膝,各随阴阳偏阻而瘕聚其处,初如痰核,不赤不痛,见证甚微,病者略不介意,久而不已,则上下连属,如流注然,渐而增大,坚硬如石,破后无脓,唯流血水,其破败之状,有如榴子之裂于皮外,莲实之嵌于房中,与翻花疮形象无异。若郁于脏则为噎嗝等证,与流注乳岩同源异派。“是百死一生之病”,“常发与疏忽之中”,治疗“攻补皆为扼腕,良工无以易其情志”,“在始萌可救之际,一以和营,开结为务”。张氏不拘前人旧说,根据临床实际,阐发脱营的精辟见解,补前贤之空白,开后世之先河,确是难能可贵的。

又如肺胀的病机,谓“肺胀而咳,左右不得卧,此痰挟瘀血碍气而胀”,用活血化瘀之品治之。张氏依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造性思考,提出如此切中肯綮的见解,内蕴精奥,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正相吻合,值得临床深入研讨。

3 医术精湛,独树一帜

张氏毕生诊务繁忙,临证从不因循敷衍,而是勤思不苟,析疑解惑,辨病识证独具只眼,遣方用药巧运匠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享有医名,对后学教益匪浅,归纳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精于诊脉

张氏对脉诊的研究和应用,深得脉法真谛,每一病种之后,都附以辨脉之法,把脉诊作为审查病机,拟定治法,选方用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尤其对脉理的分析,脉形的体会,都颇有心得,符合临床实际。如论火脉说,脉法所云“浮而实大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其说似是而实不然,火性燔烈,抑之则空,虽有虚实之分,实无沉实之脉,但以洪盛满指者为实火,火盛之脉,浮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旁,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若洪盛中重按益坚实,指下如循薏苡子状者,皆有形湿热之蕴积。若弦细而数,按之益坚,为肝肾真脉。或虚大数疾,为火邪耗劫真阴,虚阳飞越之征。他把实火虚火之脉交待得清清楚楚,并把易误诊为火象的肝肾真脏之脉,痰湿蕴积之脉并举出来,以资鉴别,朴实无华,有血有肉,确是颇有心得之论。

张氏临证中脉诊的运用,更是推勘精细,意究病源,如一人伤食呕吐,发热颅胀,自利黄水,六脉模糊,指下寻之似有似无。诊之,六脉虽皆涩弱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认为食填中宫,不能鼓运其脉,乃脾不消运之兆。又治一媳,疟久大虚,饮食大减,经水不调,今春时发寒热,腹满不食,拟进破血、通经之剂。石顽诊其脉,左寸厥厥动摇,右关与两尺虽微弦,而重按、久按,却滑实流利,惟右寸左关虚濡而数,寻之涩涩少力,此阴中伏阳之象,胎脉无疑,良由中气虚乏,不能转运其胎,故而作胀。可谓议论风生,切合病机,对后学颇多启悟。

3.2 详析病机

张氏在每一病种开端,或借阐释经文,或摘录先贤妙语,或增广其说,阐发病机深入精微,后提出治法方药,如前王安道关于气虚发热的病机。在医案中更见其辨析细微,剖根探源。如一夫人,恒有眩晕之疾,六脉皆带微弦,而气口尤甚,缘性多郁怒,怒则饮食不思,每服消导之味,则中土愈困,饮食化为痰,痰从火化,而为眩晕。又如一女,发热头痛、腹痛、咳逆无痰,十指皆紫黑而疼,脉弦细而数,右大于左,乃怀抱不舒,肝火郁于脾土而发热,热蒸于肺故咳,肺本燥,故无痰,脾受木克,故腹痛,阳气不得发越,故头痛,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行,气凝血滞,故十指疼紫。条分缕析,不遗纤毫,类此案例颇多,足资我辈鉴之。

3.3 活用成方

张氏对于病证的辨证论治,善用古人成方灵活化裁。在成方选用、加减变通方面,以理贯之,以法约之,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极尽变化之妙。如用二陈汤治呕吐,气滞者加白豆蔻、砂仁,热吐者加黄连,冷涎吐加丁香,气升呕加沉香,气不和加木香并入姜汁少许,寒吐加丁香、炮姜,热吐加栀子、黄连、竹茹、枇杷叶、葛根、姜汁、芦根汁,怒中饮食呕吐加青皮、木香,痰满胸喉,粥药到口即吐,加枳术、砂仁、厚朴、姜汁,虚加人参。又用治咳嗽,咳嗽呕吐并作,为肺胃俱病,先安胃气,二陈汤加芦根、姜汁、制枇杷叶;咳嗽吐痰与食俱出者,此饮食失节,脾气不利清浊相干,二陈汤加枳术、杏仁、细辛;有食积痰饮发热,二陈汤加香附、枳壳;食积发热加姜汁炒川连,寒食作嗽,加炮姜。加减法有十四种之多,守法严而不拘,变化活而不乱。在医案中,更是方与法合,药随证变。如他治某公,仲秋喘嗽气逆,诊之两尺左关弦数,两寸右关涩数,弦者肾之虚,涩者肺之燥,因水亏火旺,阴火灼燥肺金,用千金麦门冬汤去半夏生姜之辛燥,易以葳蕤白蜜之甘润,藉麻黄以鼓舞麦冬、生地之力,麻黄虽主表,今在麦门冬汤中,不过借以开发肺气,原非发汗之用,连进二剂,是夜便得安寝。后以六味、生脉加葳蕤、白蜜调治而安。可谓“医必有方,医不执方”,值得后人效法。

3.4 金针度人

张氏在《张氏医通》中颇多精当之笔,虽寥寥数语,着墨不多,但实为金针度人之处。如“咳嗽声嘶、咽喉不适,皆是火郁痰滞,必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临床治疗痰气互结,郁热灼津之慢性咽炎,用生姜散结行滞,可使郁热得以宣泄,有“火郁发之”之妙。“枯萎仁甘能润肺,寒能降火,治热嗽之要药”,“肺胀喘满,当以葶苈为向导也”,葶苈泻肺降气,近代研究有强心利尿作用,治慢支肺心病、左心功能不全,有良好效果[2]。又如在葶苈大枣泻肺汤后指出“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若畏其峻而守王道之方,真养痈以待毙耳”。其治淋病,谓“朴硝雪白者,治痛淋殊效”;“石膏火煅,同琥珀、滑石、乃石淋之要药”,“加味葵子茯苓散,专治石淋之圣药”。又如治小便不通,谓“若右寸独数,小便点滴而下者,此金燥不能生水,气化不及州都,生脉散去五味子、易大剂紫菀,可一服而愈”。总之,张氏作为一代名医、大家,其勤学析疑,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师古不泥,别具特色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

[1]张璐.张氏医通[M].上海:锦章堂图书局,1935.

[2]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194.

猜你喜欢
张氏气虚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