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25年回顾性总结

2012-01-23 10:36孙志霞杨艳艳张焕君郁冰心孟子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扫查声像脾脏

孙志霞,杨艳艳,张焕君,戴 婷,郁冰心,王 牧,孟子辉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 春130033)

脾脏疾病在临床并不多见,尤其是实质性病变,因此,有关脾脏疾病超声诊断的报道不多,且多为个案报告[1-3],也缺乏有关某一疾病的大量病例的分析总结。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5年至2010年除因肝硬化行脾切除的病例以外,所有因脾脏疾病行脾切除手术的病例,旨在总结超声诊断有关脾脏疾病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5年1月-2009年12月因脾脏疾病行脾切除手术的患者共348例,其中不包括因肝硬化行脾切除的病例,术前均经超声检查、术后均有病理诊断,男199例,女149例,平均年龄46.3岁。

1.2 仪器与方法 本组病例检查采用多种超声诊断仪器,如美国ACUSON的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东芝6000型及GE VIVID FIVE超声诊断仪等,1985年-1995年的病例术前多只用二维超声检查,1995年以后的病例术前多均经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002年以后有13例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探头中心频率为3.5MHz。均经空腹8小时以上,除急诊患者行常规扫查,患者右侧卧位,自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范围逐一肋间扫查脾脏,观察并记录脾脏大小、形态、包膜回声是否连续,实质回声是否均匀,内有无异常回声,详细描述异常回声,探查脾门处脾动、静脉及脾门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及液性回声。

2 结果

2.1 外伤性脾破裂出血253(79.7%)例,术前193(76.3%)例明确诊断为脾脏挫裂伤,声像图显示脾实质挫伤同时及脾包膜下、脾周及腹腔内有多少不等的液性暗区。37(14.6%)例超声显示脾脏挫伤合并包膜下血肿,首次检查时腹腔内未见游离积液,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包膜下血肿不断增大,最后破裂,腹腔出现游离积液,继而行脾切除手术;另有19(7.5%)例术前超声检查未找到明确脾破裂处,提示腹腔游离积液,剖腹探查发现其中11例为脾上极破裂,8例为脾蒂损伤。另有4(1.6%)例脾脏多发裂伤术前超声检查脾脏轮廓不清,未明确诊断脾破裂,又未见腹腔内游离积液,剖腹探查发现腹腔内可见大量凝血块并包绕脾脏周围,不凝血极少。

2.2 脾脏液性占位性病变23例(6.6%),其中真性囊肿11例,术前超声均诊断正确,声像图表现为脾内可见轮廓整齐、边缘清晰的无回声区,直径6.3 cm-11.5 cm,其中5例为多房囊肿,内可见多发线条样分隔。假性囊肿8例,术前超声3例诊断正确,均有外伤史,声像图表现为位于脾包膜下的无回声区,囊壁厚,囊肿透声差,2例呈不均质低回声,边界欠清,周边血流绕行,内未见血流信号,误诊为脾血管瘤,3例误诊为胰尾囊肿,囊肿均较大,直径8.8-14.5 cm,占据左上腹,紧邻胰尾及脾门。脾脓肿4例,声像图表现为脾实质内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厚、不光滑,腔内透声差,术前超声3例诊断正确,1例漏诊,后者脓肿直径1.2 cm,位于脾上极。

2.3 脾脏良性实质性病变39例(11.2%),其中脾血管瘤35例,5例合并破裂出血,超声诊断正确25例(64.1%),声像图表现为脾内可见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的团块,其中8例呈高回声,17例呈不均质低回声,近5例团块内见静脉血流。2例误诊为脾多发囊肿,3例漏诊,仅提示脾大,5例合并破裂出血的病例仅见脾被膜下血肿或左膈下积液,未见血管瘤。脾结核4例,声像图表现为脾内多发不均质回声区,边界欠清,内血流信号明显,1例因病灶内可见长径0.8 cm钙化斑超声诊断正确,余3例结核病灶超声均提示为占位性病变,后者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2.4 脾脏恶性实质性病变33例(9.5%),其中脾淋巴瘤15例,10例术前诊断正确,声像图表现为脾实质内圆形类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8例单发,2例多发,均无后方回声增强,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2例漏诊,脾脏略增大,实质回声略减低、不均匀,仅提示脾大,3例肿物显示为不均质低回声,边界欠清,血流信号丰富,误诊为脾血管瘤。脾转移癌18例,均为腺癌转移,其中3例来自胰腺,6例来自卵巢,另外9例来源不祥,超声诊断正确10例,3例漏诊,2例误诊为脾囊肿,后者转移灶均呈极低回声、类圆形、长径1.0 cm左右、多发,3例误诊为腹膜后肿物,转移灶直径4.5-7.6 cm,位于脾门处,边界清晰,内呈混合性回声,血流信号不多。

3 讨论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呈长椭圆形,略似蚕豆,质软而脆,当左上腹受到外力作用时易引起挫裂伤,脾脏挫裂伤在临床上占脾脏手术病例的大多数。各家对脾损伤的超声分型不尽相同[4-5],在行超声检查时不外乎仔细观察损伤是否累及被膜及脾蒂是否损伤。总结我院外伤性脾破裂的术前超声诊断情况,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尽量详细询问病史后重点检查脾脏,尤其是当患者不能配合侧身、呼吸运动时。脾上极易受肺气及胃内气体的影响,更应反复检查。2脾蒂血管损伤出血量多,超声有时不易发现,要注意短期内密切观察腹腔内积液量,防止患者出现生命危险。3脾脏多处损伤时,腹腔内短时间内出血量大,可形成凝血块,分散于腹腔内,凝血块早期呈高回声而非无回声,游离液体极少或没有,此时容易漏诊。对于外伤的患者,切记扫查腹部时,一方面要仔细检查实质脏器是否损伤,另外,一定要认真扫查腹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并详细记录。

本组脾脏的液性占位性病变主要为囊肿和脓肿。位于脾实质内的真性囊肿因边界清晰,内呈无回声而比较易于诊断。较小的假性囊肿因出血后机化或有炎症而呈不均质低回声,当外伤史不明确,易误诊为实质性病变。在扫查时要仔细观察病灶的回声、边界及内部血流情况,实质性病变内一般可见明确血流信号有利于鉴别诊断;另一部分假性囊肿较大,直径超过10 cm,占据左上腹,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同时由于囊肿内透声差并有机化等,常须与胰尾的囊实混合性肿瘤鉴别,此时,一方面我们要仔细观察囊肿的边界,深吸气时观察囊肿与脾、左肾及胰尾的相对运动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让患者饮水,充盈胃腔,观察囊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脾脏的脓肿少见,患者均有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在腹部超声检查时意外发现,脾脓肿的超声表现与肝脓肿相似,较小的脓肿不易发现,要注意仔细扫查,尤其是脾上极侧。本组脾脏的良性实质性病变主要是血管瘤,脾血管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情况、血流信号多少都不尽相同,与肝血管瘤回声相似。较大的脾血管瘤多呈低回声,边界不清,易漏诊,较大的脾血管瘤易破裂出血引起急腹症,因此,在体检或常规检查时要仔细扫查脾脏,尽量早发现大的脾血管瘤。脾脏结核病灶回声无特异性,经血行感染者病灶较小,呈散在多发,并出现钙化,个别呈单发病灶,较大的呈不规则回声,伴有钙化者,后方有声影。脾淋巴瘤常为全身淋巴瘤的一种表现,脾脏可增大,淋巴瘤呈类圆形低回声结节、单发或多发、界限清晰,有的脾脏呈弥漫性回声异常,血供多少不一。呈弥漫性改变者易漏诊。脾转移瘤多为腺癌转移,部分转移灶与原发灶回声一致,如卵巢癌,大部分呈低回声,境界较清楚。

超声检查对于外伤性脾破裂早期大部分可以明确诊断,进行追踪、观察病情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脾脏的占位性病变通过超声检查不仅可及时发现病灶,部分病变还可明确诊断,有利于患者及早治疗;另外,由于部分脾脏病变缺乏特异性改变,如结核,单纯超声检查对于明确诊断有困难,只能是初步筛查,必须注意临床表现、病史,部分病例可慎重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6]。文中有13例术前经超声引导下脾内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另外,超声造影技术主要用于肿瘤性质的判定,随着其发展日趋完善,虽然目前对于脾脏肿瘤超声造影的报道不多[7],我们也处于摸索阶段,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将大大提高脾脏肿瘤的诊断水平。将各种超声诊断技术综合合理运用,不断总结其影像特点,加之其方便、价廉等优势,超声仍是临床上脾脏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1]冉鹏程,杨海峰,刘 波,等.脾脏弥漫性淋巴管瘤病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2):318.

[2]陈松华,李仁富,吴媛媛.脾脓肿20例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4(8):2976.

[3]聂明辉,高建津,刘洁华.彩超诊断原发性脾脏淋巴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6):995.

[4]刘志亚,张 敏.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及声像图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3539.

[5]刘百灵,王会宝.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与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4(10):91.

[6]高永艳,李春伶,王 旸,等.超声引导下脾粗针穿刺活检的探讨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7):1049.

[7]于 杰,于晓玲,梁 萍,等.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脾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Features,2009,24(11):5.

猜你喜欢
扫查声像脾脏
校外教育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创新探析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锆合金薄板材的兰姆波自动检测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胃癌根治术手术中脾脏损伤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TOFD检测中初始扫查面盲区高度确定方法分析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脾脏肿瘤的护理体会
浅谈高速铁路钢轨焊缝探伤标准化作业